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exif編集
之前更新了18-300 = S014C 後鏡頭的全名變得會顯示在flickr的相片資訊裡, 在更新之前flickr都只顯示18-300mm這樣.
但是013A卻一直只顯示30mm, 不知為何對這現像有點少不滿. 於是想想有沒有方法讓flickr顯示出013A的全名.

鏡頭的名稱是存在EXIF裡的, 但究竟LR和flickr分別讀哪個tag又是個問題.
看起來是記錄鏡頭型號的tag有四五個.

總之爬了一下文大致搞懂了一些事. 首先相機會把一組鏡頭型號的數值寫入到LensID裡.
但這些數值本身是相機製造商自己編的, 像sigma一類副廠鏡會借用這些數值, 換言之一組數值可能不只一支鏡在用.
之後LR會靠Maker和focalLength等tag內容估計鏡頭型號, 這基本就是LR內建鏡頭修正的運作方法.
這之後就是LR把讀取EXIF得來的數據轉寫入XMP之類, 但先略過了.

然後再爬一下文大致知道常用的相片管理程式主要是用Lens和LensModel兩個tag作辨識.
到這裡就知道只要能改動這兩個tag的內容就能達到目的了.

但EXIF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東西, 要靠小工具. 而現在最廣為人知的也只有exiftool.
因為是command line程式, 要搞懂指令的寫法還用了點時間, 但也不算很難.

首先我自製一個bat檔把這個編集程序打包起來以後只要丟到folder內執行一下就完成修改.
而它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exiftool -filename -if "$LensID =~ /Sigma 30mm f\/1\.4/i" .\
exiftool -Lens="30mm F1.4 DC HSM | Art 013" -LensModel="30mm F1.4 DC HSM | Art 013" -m -P -progress -overwrite_original_in_place -if "$LensID =~ /Sigma 30mm f\/1\.4/i" .\

第一行是先列出用S013A拍的相片, 第二行才是修改Lens和LensModel兩個tag.
很久沒碰過Perl完全忘了它的regex寫法, 就是這位置搞了很久才弄懂.

雖然是很簡單就完成的作業, 但始終有個缺點.
如果我在修改完才丟到LR搞Lens Correction的話LR會猜不到鏡頭型號.
反之在那之前做修改的話我則要再在LR手動匯入一次metadata, 有時相片的後製數據會被重設掉.


怎樣也好總比鏡頭資訊只寫30mm來得好. 所以就這樣安定吧...
PR
裝備新調


新調了三個東西: Sigma的30/1.4 Art, USB Dock和手機形的補光燈一個.

之前用來拍夜景時就有感f2.8進光量還是有點不足, 於是想到不如乾脆入手一支大光圈定焦鏡頭.
本來還打算買50/1.8 STM就算, 但是50mm在APSC上快有80mm, 感覺有點zoom過頭.
於是決定入手Sigma這支. 當然Sigma最近的表現令我有加分就是.

另一方面我有考慮這支鏡頭可能會超移焦所以事前已買了一個USBdock.
其實去年的關西遊回來後18-300好像有點移了焦, 不知是否和第一晚摔在地上那一下衝擊有關.
所以我也想用dock調一調看看.


以前買的6x6 LED補光燈雖然光量足夠, 但色溫只有一種, 而且光度控制很不安定.
早前看新品介紹看到這個和我的電話差不多大的LED燈, 還能調校光量和色溫, 最神奇的是金屬殼卻比較輕.
雖然價錢比USBdock還要貴, 高得超出預算, 但還是買了下來.

總之這下子還得連同30/1.4一起來試玩.
動工


在親自到郵局詢問追查郵件和領取郵件通知卡的下落後, 總算成功拿到600D的IRpass filter.
於是趁今天超空閒即日動手改裝.

這次的教學就是LifePixel自己寫的, 所以微妙地簡短. 也很明顯有些細節沒有/忘了提及.
不過如果他們真的是寫得那麼鉅細靡遺的話大概又會減少自己的改裝生意吧, 所以還算合理.

但是打開盒子後我最不解的是為甚麼那塊IRpass那麼大塊. 看了一陣子後發現超聲波除塵filter的位子和IRpass剛好對得上.
於是心想該不會是要把這塊filter拿掉才能用IRpass吧? 在上網查了一陣資料才搞懂整件事.

那塊filter本身就是antialiasing filter, 連著超聲波振動元件, 而且它本身也會擋IR和UV.
所以IR改裝必須拿掉那玩意, 而且拿掉AA filter會提高銳利度也不是甚麼新聞, 現在很多人都傾向拿掉.

然後由於這次sensor的背罩螺絲上得異常的緊, 於是這次要從正面掀起IRCut. 結果大力過頭被我弄爆了...
Sensor則沒事, 只是表面那塊玻璃因為曝露在空氣太久而很多塵附著...而且帶黏性, 清了好久.
Dusk check結果雖然和350D那時差不多, 但還是要到實拍才知道效果.
IR二代目
由於八月尾我始終想帶IR往大洗去, 於是我有必要在這個月決定IR機二代目的機選.

首先說起現狀, 我手上沒有多出來的相機可以拿來改裝. 於是要有新機只能買了.
當然買新品來改還是風險過大, 我沒有打算這樣做, 那只能從中古市場入手了.

先別提入手源的問題, 我本來計劃裡就有打算一兩年內讓350D退役. 現在算是提早了.
這一兩年是用來試驗350D是否能應付我第二代的IR config, 雖說預想結果不會很理想.

我打算重整IR機成Full(Two) Spectrum, 以後拍特定波長時就使用前置或內置濾鏡.
內置濾鏡算是比較新的玩意, 只有近幾年的單反有這個. Sigma倒是SD系列已經有在用.
近年興起這種的原因相信是近年有了LiveView技術. 單反裝這種濾鏡後要開LiveView才能handheld用.

基於前置鏡能少一塊就少一塊的原則我覺得這是可接受的, 也代表了我IR機可以不一定要考慮單反.
還有無反選擇. 但是, 無反要考慮的要素相對較多. Canon無反是從M5才開始比較能用, M3的對焦慢到不行.
另一邊因為Sigma有給E-mount用的轉接環, 於是我還可以考慮Sony無反. 但舊鏡的對應狀況令人憂慮.
尤其是在IR HotSpot問題可是鏡頭時期越新越易中標的狀況下, 令我更加擔憂現有鏡組的存續.
最主要是我不想帶兩機時還要帶兩組鏡...


目前我研究出相對理想的組合是Canon M系機+內置濾鏡+轉接環. 但這沒考慮機身性能和可用資源.
第一是中古M系列容易找的只有M3, 其次是現今沒有真正給M系列用的內置式IRpass濾鏡.
STC的只能給EF/EFS用, 即是說可以放在轉接環中, 但裝了這個無法用EFS鏡頭.

硬要說的話這一兩年另一個功用就是等這組合可以實現. 我想遲早都會有M系專用內置濾鏡的.
不過我現在的情況是我不太能等...而且我等得過這八月也等不過秋天的schedule.


於是, 我跑出去找了一部600D回家(はやっ
最主要原因大概是600D中古價比較低, 適合我現在這種急用的情況.
當然說價低其實還有450D400D甚至350D的選擇...這幾台搞不好連新的IRpass都不用買.
但既然是換新機那順便提升一下解像度之類也未嘗不是壞事. 而且太舊的機種也不知它能跑多久.

而選用的紅外線波長暫時不會有變動, 繼續是590nm. 原因是600D LiveView對焦真的很慢, 搞不好比M3還慢.
於是我想有可能無法用600D來完成第二代config. 裝了590nm的話雖然拍不到Aerochrome效果, 但至少在config無法完成時有個fallback.

總之filter未到手的這段時間我得先拿600D出去熟習一下操作. 沒液晶情報顯示很不習慣.
而且要找地方入手黑色的矽膠和細工用針筒. 相信多半要網購...
損害評估
這是自己的失敗記錄.
第一是記錄意外當天我把15-85的UV鏡碎片拆掉了, 卻沒有拆開350D抹乾電路版.
第二是我沒即時找來紫外線燈照射15-85.

現在的情況是15-85的UV鏡成功整塊拿掉了, 鏡頭本體除了filter mount外似乎沒甚麼事.
內部有發霉跡象. 對焦能力未知. filter mount或許可以靠打磨修復.

在意外一星期後我拆開了350D清潔所有能清潔的地方, 把氧化的地方處理好, 檢查內部物理損傷等.
這時裝好後還不能正常開機的, 但兩星期後突然成功開機. 只是看來一部份電容已燒掉, 而且讀不到鏡頭和CF卡. 這和報廢根本沒分別.
這下可以不用再想甚麼救機了. Rest in peace, my partner.

不過就要煩惱二代目要用甚麼來弄了...不會考慮7D接任, 因為沒有可見光擔當的後繼機.


The last photo of my 350D : Goldie ver. The last photo of my 350D : Almost snowy ver.

350D雖然整台廢了, 但CF卡一點事都沒有. 不愧是能拿去戰場用的記憶媒體.
然後這是350D拍的最後一張照片, 弄成兩個版本. 還沒搞懂白色的真正造法...
Thank you my partner
20170624_f03

350D是我第一部單鏡反光相機, 陪伴了我10年.
雖然我曾一度改它改裝成紅外線專用機, 延續它的生涯, 但總會迎來盡頭的.

不過說到底也是我的疏忽所至.
今天又再赴之前拍ixra不成功的某個瀑布處拍照, 只是這次沒有讓ixra同行.
我只想在這水量較多的季節拍一下那瀑布, 順便當是事前拿一點構圖方面的參考.
選擇今天也是因為前幾天才有台風刮過下了不少雨.

一開始滿心雀躍在溪流之中架起腳架構圖取景, 腳架升高又降低. 但是天氣始終並不穩定, 還聽到有雷聲.
我想自己是被雷聲分了心, 沒留意雲台Arca扣沒鎖緊, 350D連裝上的15-85從雲台上掉下, 掉入水中並撞到石頭.
開關是打開了的, 但這時我還沒立馬抽走電池.

這刻裝在上面的15-85的UV鏡碎了, filter mount變了形, angle finder也斷開了兩截.
當然angle finder其實在花展時已經斷開過, 現在只是勉強黏回去, 這次更是缺了零件沒救了.

這時也做不了甚麼, 只能先把鏡頭和機身分開保存好, 等帶回家再慢慢研究.
但如果還沒拍過照就走也不是味兒, 加上天空該死的沒有真的下出雨來.

所以接下來換7D+10-18繼續. 才剛犯了一次致命失誤這次當然先確保相機安全才行動.
其實剛才最大的失誤過人認為不是自己分心, 而是明明有帶備安全措施卻沒拿來用.
我有帶著PD的肩帶, 卻沒掛在身上, 更沒繫在機上. 這才是致命的主因.

所以這次我掛上肩帶和先把電源關掉, 再繼續涉水到溪流對岸. 其實水沒比某水塘拍攝時深...只是這邊水會流動.
因為只剩一支10-18在, 根本沒有很大發揮空間. 而且拍了幾張後就有人來游泳還要真的下雨...乾脆離開.

在取材方面沒有多大收獲, 但總算確認對面岸的岩石爬得上去而且不難走. 應該能拿來拍娃時取景.
我想到了秋天我還是會照樣過來拍娃, 到時多半已有了第二代紅外線機, 並不是7D.
倒是今天看到潭邊多了一排明顯是人為擺放的石堤防, 希望到時會消失掉. 不然為了構圖隨時要整排石還原...
拍照
近來天氣天色很不錯, 突然有衝動出去拍照, 於是帶同新腳架到某海邊去拍日落.
同一個地點前後來了兩天, 拍攝時用的方法大不一樣.

20170606_f03 20170609_f01

第一天練習搖黑卡, 但這天浪沒有很大, 效果普通. 而且天色也不特別好.
這次把第一塊買的雜牌VND帶來用, 但果然不夠用. 這種光度還是要減四五級光才能勉強擦黑卡.
總是覺得如果用黑卡配合自己用快門線數時間會來得比較容易.
另外剛開始曝光時似乎只抖黑卡就好, 不用馬上減少遮光面積.

第二天則用包圍曝光. 有了腳架固定的話後製合成會方便多.
不過大前天才來過一次, 重新找位置反而變成個課題. 主要是避免重複性, 自己也會很容易膩.
這天帶了STC的VND來但卻沒有實際用途...

回程時經過單車徑想著如果我有單車就可以帶著來再踩著走了, 很理想的休閒活動. 可惜還沒決心下手買...


20170611_f01 20170611_f03

之後過了兩天又跑到某個人跡罕至又交通不便的海邊拍某大橋.
這裡離大橋很近, 拍全景就算有超廣角也很吃力. 但最在意的是很多蚊...

今天黃昏時份雖然沒甚麼看頭, 但晚霞卻意外的紅. 可惜選定的位置似乎太近橋身, 看不清全個天空.
我嘗試直接用剪影方法拍, 不過用廣角來看橋的纜線不太突出.


至於為何會有衝動想拍照.
我想主要是近年旅行或郊遊都比較著重於拍照, 於是有了意識想要再練好一點技術和思考方法.
而且這裡的練習對於我拍攝ixra和irfa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我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