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多重曝光效果試作


去年6月末時拍了一些irfa的照, 說是用來當特效素材, 而特效指的是後製多重曝光.
既然是多重曝光那就當然需要另外的相片當合成素材, 我當時選定了花.

但看一看手上的相片庫存又發覺東西不怎管用, 於是想到等去富良野時在那邊拍一點回來.
結果等到我把要po flickr全都弄完時, 又覺得相片不怎合用. 我原本目標是拍攝風之花園的花叢.
只是去年當天下著雨, 效果實在差強人意.

最後我是在賞櫻旅行中才突然想起可以先拿薰衣草田和青池試試, 本來還想著乾脆拿櫻花代替.
尤其青池搞不好比較容易弄, 因為有紅外線黑白版本的相片.

回來把旅行日記完成後我開始著手試作. 整整放置了一年...
這才發覺當時拍的irfa照雖然便於去背, 但因為irfa整體偏暗使得相片重疊時沒有很明顯的blending變化.
感覺比起模仿多重曝光其實還比較像把兩個layer疊起來再用masking造合成. 雖然後製多重曝光本質就是這樣.

試了又試總共弄了三張. 不過還是和實際的多重曝光效果有點差距, 我想是因為我保留太多暗位.
而且irfa明明是白髮的, 疊加效果最明顯的也是在頭髮部份. 完全把原理反轉了.
下一次ixra的試作要多留意一下...還好ixra是黑髮的.




話說選材時還找到了兩張遺漏了的相片, 是在北星山拍攝的.
相片轉移進PC時我都會把普通照和娃照分開, 這兩張被誤移到娃照那邊卻一直沒發現.
其中一張感覺還不錯...於是後製再PO.

看著去年的相片弄得我好懷念那涼風和蜜瓜和海膽和壽司, 可惜今年安排學車不會去北海道orz
PR
郊遊
天氣很好又突然變得好閒, 於是突發出去走一轉. 本想外拍但太倉促, 準備不了.
由於突發也沒細想要去哪裡. 只是得知某常去的水塘也有山薑子(山蒼樹)生長, 剛好現在應是開發季節, 於是碰碰運氣.

下午避開上山公車的長隊列而改召計程車, 到了上面並沒有想像中那麼多人. 也不算少就是.




這次的予定是繞著水塘走一圈. 往常我都只走半個圈就折返, 因為目的多是往水位下降後出現的草地.
而這次也以往常的方向起步, 所以會先走過百千層林和草地, 然後才進入未走過的地方.

今年水位明顯比我前年同個時期來時還要高, 而且草也比較少. 或許是因為才剛經歷了一個多雨的一月.
這裡拍照我把重心放在IR那邊. 因為來得多景色也看習慣了, 而且感覺今年的景色不到最美最理想的景像.




在北側的草地散過步就開始進入未走過的部份, 不久就發現了兩棵山蒼樹. 不過長得很高, 而且好像還沒到盛開.
東側有兩條路, 這邊選了近水邊的緩跑徑走, 路很平坦, 但卻不怎看到要找的山蒼樹. 路走了一半有多才看到一棵...




據說走到水塘的主壩附近也會有, 多完全不見...或許真的在沒走的那條路上.
話說回來, 這水塘已來過四五次, 但主壩卻是第一次來. 來到這時剛好日落, 便用7D拍了一點照.


繞了一圈雖然花草樹木方面沒甚麼收穫, 但作為舒展筋骨的活動今天是很充實的一天.



...寫完了才發覺這篇記事很有繪日記的feel 囧
今年的紅葉


又到了紅葉季.
我想星期日一定人多到拍不到照, 所以今年target星期六去定番的紅葉點看看.
可是唯一擠得出時間的也就只有今天, 而且只有下午. 是有點趕但衝衝看好了.

理論上因為前些日子都沒甚麼陽光, 葉應該還沒紅透. 不過我真正喜歡的正是變紅的時間, 並沒差.
而且實際上我喜歡黃的葉多於紅的葉.



其中一部份正好呈現出那個樣子, 而另一部份則變得通紅.
今天人還是多得很, 我想以後只能選平日來了. 其實我還想再試一次帶娃外拍.
但這人口密度真的有點麻煩...

這次移動距離沒昨年那麼長, 始終時間不算充裕.
雖然有帶著350D在身, 但今天收穫不多效果也不太好, 不後製了.
山歩き


今天去了行山.

雖然偶爾會到郊外拍照, 但真的為了本格行山而到郊外, 近年來今天算第一次.
不計算登別的話上一次已是最少三四年前的事. 好吧登別地獄谷那次其實只是上下坡比較多的健行而已.
"行山"一詞在英語有分hiking和trekking, 但香港的行山路線通常是兩種活動同時發生的, 就不管那麼多了.

太久沒行所以選擇了比較簡單的路線. 由流水響水塘開始經桔仔山坳到鶴藪水塘完結.
裝備方面是兩部相機+兩支旅行鏡+單腳. 那支單腳必要時可當行山杖用, 但不大需要.

吃過午飯後開始搭公車到流水響水塘附近起步. 在公車站看到另一條線路很多人排隊, 查一查地名, 原來那邊有蘆葦觀賞點.



多年前也曾來過流水響, 對這裡最大的印象就是遠處一塊能走到水邊的草地.
這水塘一帶環境很清幽, 山中雖然悶熱, 但到了水邊則涼風陣陣.
走在水塘附近感覺很舒服, 於是在這裡漫遊了一陣子, 舉起相機拍了不少.

兩支鏡頭各有它們用的CPL濾鏡, 但只有IR有在用.
最近對於IR-590下的天空及雲對比不夠強感到有點不足, 在想利用濾鏡是否能overcome問題.
這次實際試試套上CPL, 似乎多少有點效果. 拍出來的天空會比較紅, 但無法確認對雲有沒效果.

沿山徑到達桔仔山坳的路並不難走, 很輕鬆. 到這裡總算有地圖牌.
水塘周圍一張地圖也沒有, 如果手機連不到網路會很麻煩. 還是事先準備紙地圖或offline路線圖比較好.
到九龍坑山山麓的路是大上坡路, 雖然吃力, 但總算應付到.
我們到了下一個分支點, 目的地是鶴藪水塘, 可是這只有標著往流水響和往九龍坑山的石.
路有三條, 其中一條是死胡同. 於是我們挑了往九龍坑山的路繼續走.

路仍然是一直上坡, 起初我以為只是翻過高點就會開始下坡, 但後來我們來到了一個高點, 在信號塔的底下.
這裡又有兩條分支, 其中一條是往沙螺洞, 看到這個開始感到不對勁, 於是往另一邊走, 到了一個很開揚的地方.
自己所住的市鎮盡收眼底. 來到這裡就醒悟到一件事, 我們走了反方向orz



不過錯有錯著, 這裡的景色很遼闊, 如果有支11mm鏡頭或許可以拍下全景了.
而且今天的能見度算比較高, 上山途中連遠在九龍的ICC都能看到, 甚至隱約看到澳門一帶的天際線.
景觀遼闊, 但同時也再一次讓人意識到這片土地是多狹小.

這位置標高約440m, 自己也沒想過會爬到這個高度. 本來路線裡就沒想過要爬這麼高, 也不認為自己肺活量能應付.
所以這次走錯路不單不感到浪費體力, 還有莫名的滿足感.

從這裡再走下去的話再一兩小時大概就能回到家附近, 但我們選擇走回頭.
上山用了半小時, 下山只用了十餘分鐘. 回到剛才的分支這次我們走往流水響的那邊.
即使去不到鶴藪水塘也能回到流水響繼續拍照, 但這次我們總算沒走錯路.
這條只寫往流水響的路到中途會再分支成往流水響和往鶴藪. 指示真模糊...




到達鶴藪水塘前有一大段路是往下的石階, 比上斜還要難走.
來到這邊時太陽已西斜了不少. 林道中沒有陽光照到, 因此不算很熱.
下了百多級石階總算到了近水邊的地方, 這邊景觀比流水響遜色, 但也很清幽.
陽光照在遠處的山丘上, 但有水的地方都沒照到陽光, 不論在可見光還是紅外線都形成很大對比.
因為觀景角度不多, 在這邊乘涼一會後就決定沿路離開. 等車時再拍了兩張日落...人多車少, 等車等了好久.
新玩具新solution


我家第一支鏡頭是sigma的第一代18-125, 當時和350D一起入手.
過了十年到現在18-125仍然在現役當中, 除了外觀殘舊一點外性能良好.
而且最近發現18-125和IR的相性意外地不錯. 所以多會接在350D上.

最近拍娃都在用7Dkit鏡的15-85 IS. 去年北海道行我也是用這支和40/2.8當主力.
但稍嫌望遠端不夠用, 而且我相信今年只有85的話一定不夠用.
另一方面18-125因為是第一代沒有防震, 未必應付到我的夜拍需求.

因此今年想著集中把攝影裝備簡化來達到輕量化. 我需要的是一支比較全面的旅行鏡.
然後這個年頭好像根本沒有tele端200以下的旅行鏡...

起初我看到的是sigma翻新product line後的 18-200C. 翻了一下文才知道原來有支更新的18-300C.
另一邊Tamron也有支16-300. 但Tamron不太是我的菜...色調和操作方面.
雖說16比18要wide一點, 但怎樣也比不上15吧. 而且16和18其實不差很多.

不過這樣子我也想了兩個月才決定. 其實有一部份原因是好像沒多少店家有在賣Tamron.

初拿上手的感覺是這玩意比想像中輕. 而且比15-85輕不少. 變焦環好緊, 可能是我的18-125年紀大變鬆弛了.
操作方面大概就是加長版的18-125的感覺, 沒甚麼變動. 所以沒甚麼不適應的地方.
之後也會拿出外再把玩一下, 但先把旅行的東西都搞定再說.


回到家看一看庫存才發現我有的UV鏡存貨是77mm的...原來我去年只買了72mm的CPL沒買UV.
花展


本來預想今年可能會拍很久, 但實際今年比去年還早走. 拍到中途開始沒甚麼mood.

可能是因為用85/1.4時的拍法有點one pattern, 也有可能是想拍到的已經拍到了.
其實走了才記起我要拍些"素材照". 今天拍的沒一張能用.

今年花展我同時帶了350D和7D去, 分別負責IR和可見光. 就和上次拍紅葉一樣.
兩部機共用一支鏡好麻煩. 最麻煩的是7D沒有頸帶用總是要找個地方蹲下來交換鏡頭.
到後來乾脆逐部機拍, 拍了一定時間才換另一部機.




然後可能因為難得有棵在自己射程內的睡蓮, 今天很多照都是同一棵睡蓮.
包括可見光和IR, 尤其IR那邊為了不斷微調構圖拍得比可見光還多.

總之雖然未拍到我需要的素材照, 但今年未必再多去一天.
現在要先儘量投放時間在ixra和irfa的再生上.
紅葉見


大晦日時看到天氣好得很, 想到這是練習紅外線拍攝的好時機. 只是想不到要去哪.
這時突然想起這時期有紅葉可看. 找一下情報, 看來前幾天正開始最紅的時份. 所以去看一下.

理論上用IR拍紅葉會沒甚麼特別效果, 所以連7D也帶去了. 鏡頭就旅行時的兩支定焦 +18-125.
突然發覺還沒實際試過18-125+IR是甚麼樣子. 初次試拍時是有帶過出去但卻沒用過...

這天我是自己一個去的關係, 就採取了另一個往目的地的方法. 簡言之是到市中心坐鄉民常坐的小巴到山腳再徒步上山.
由於找到把旅行時的NG旅行袋弄成背包的方法, 上山不怎累. 而且兩機三鏡應該只有4-5kg不會好重.
怪怪的總覺得下山時路比較長...

這兩三年這裡的楓香紅葉變得很多人知道, 因此觀賞人士也變很多. 葉的確是正紅, 而且有一部份樹已經掉光了葉.
以往我都受器材所限, 不能拍到很大的特寫和分出前後景. 今年也一樣, 只是85/1.4的淺景深可以彌補問題.
我只要找棵矮一點的樹就可以. 85/1.4在這邊可說是大派用場. 但我發現的又忘了帶ND鏡orz




反之350D則沒甚麼用武之地. 實際上紅葉拍出來也是淺灰色, 如果沒有鮮綠的樹混在一起的話實在沒看頭.
而我今天比較早來, 但打算和平常一樣等看完日落才走.

因此我再沿路一直深入看看. 從楓香的觀賞位置再走下山會到達水塘的一端.
拍照時就發覺有不少人是從這方向走上來, 但不知他們是怎麼到達水塘了.

我再在水塘邊的山路走一下看有沒有路到水邊. 但找不著, IR照倒是拍到幾張.
另外當然是休息一下, 這邊環境很好, 沒有楓香區域的吵雜.




太陽比較西斜的時份開始我再回去拍樹葉. 鎖定一兩棵比較照到陽光的拍.
主要是想把太陽耀光和樹葉都拍下來. 但有點難控制就是, 對焦也很辛苦...まぶC.
尤其山上風較大樹葉不斷搖才令人頭痛. 另一個難點當然是人多...畢竟鎖定了的都是比較人氣的位置.




今天總算是拍夠了, 最後就是看日落...隔著ViewFinder看.
我也不知道自己是何時學懂改WB弄出日落漸層的. 小樽那時也是不自覺就改WB拍.
我看了一下之前來這裡拍的日落照, 明顯那時我不懂這手法.


事後回家我把其中一張IR照弄成仿Kodak EIR的色調, 但看來不使用Full Spectrum IR是不太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