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再挑戰


兩星期前去某水塘沒看到水淹, 剛好這個星期一直下大雨又颱風, 第一時間想到颱風過後就是機會.
於是臨時早上衝去看看. 不過今天剛好就是星期日, 相信人不少.

到達水塘看到水位果然高得很, 甚至擔心會否高過頭.
來到第一個checkpoint已看到一堆人立了腳架. 和一路上遇到的人們不同, 這些人明顯是為了拍照而來.
那當然今天是星期日加上這應該是今年最後的機會了, 自然給引很多人來衝.

才剛來到最初的景點已經有些人直接踩在水裡立腳架拍攝. 水位浸得很高, 冬天時被當成椅子坐的枯木, 現在有一半都在水裡.
自己冬天時也來過幾次, 因此大體知道冬天時站在甚麼位置會看到甚麼, 也理解他們為何都浸在水裡拍.

起初我只保持自己在水邊拍, 但覺得這樣無法觸及更遠的景物, 於是我也踩進水裡去了.
我預想會有無法避免雙腳踩進水裡的狀況, 因此穿了雙可用於澗水的野外鞋. 我反而比較擔心這腳架浸水會撐不住.
水都是經山澗流下的雨水, 而且姑且是初秋, 踏進水裡第一感覺是很冰涼. 而且水面有緩緩的微風, 感覺很舒服.



這次主要還是想拍IR, 於是裝備和上次幾乎一樣, 只是15-85換回18-125.
一開始就把3塊filter全裝上去. 這樣子用20秒曝光還是會有點過曝. 畢竟這裡勉強算是樹底, 紅外線會比較多.
一分鐘曝光看來得靠ND1000才行. 不過20秒已經能看出浮在水面的葉片的軌跡, 其實也沒差.
我這次目標是適合後製成黑白的相片, 於是得出了水和葉比較分明的構圖會比較好. 其次才是倒影之類.
理論上用CPL讓反射全開後配合晴天可以營造出很黑的水面, 但今天西區雲量意外地較多, 並不好處理.

我知道這裡冬天時的地形, 於是我一邊回憶當時的地形情報, 一邊用腳架探路, 提防樹根絆腳.
在水深及膝的位置我看到和在水邊完全不同的景像. 在水中遮擋較少, 更易構圖.

 
人變多令找位置拍攝變得困難, 於是我離開這邊往後面的checkpoint去, 只是今天水位太高基本上都是大浸水.
這邊的話或許再過一兩天才是最好的時間. 最裡面的應該是大平地的地方今天浸到樓梯底, 不過踩在水裡還算有位拍攝的.
後來我回到第一個checkpoint再拍了一會子, 看看電話才發現才剛過中午...還以為來了很久.
天色開始變差, 想拍的幾乎也已拍到. 在途中我聽說主壩的壩洞今天有水流入, 於是一時興起去看看.
今天好像是行山比賽之類的, 路線途經主壩, 所以主壩附近很多人.

這個洞其實沒甚麼位置可拍, 顧只是來看看. 拍這裡時不知為何非常不夠光, 需要動用到快門線作40秒曝光.
又由於最近的拍攝點也和它有一點距離, 超廣角顯得沒有意義. 看完這個不知不覺已經三時多, 於是下山去.


本來還想找個地方去拍黃昏, 但今天天色和雲層狀況都不算好, 加上鞋子已經完全吸水還進了很多沙石, 因此就此回家去.
想說以黑白為主作後製, 最後只有兩張是真的作成了黑白. 其他都沿用普通的黃藍色, 還有一張我覺得原色比較讚.

今年應該再沒機會看到這景色, 下次有機會的話我打算把女兒們也帶來一起拍. 當然不能是星期日...
PR
大阪新名物 たこやきようかん


最近打開冰箱才發現自己還有一條三月在大阪買的羊羹未吃, 還好未過期.
如題名, 這條是章魚燒味的羊羹. 這次在日本買的唯一一條羊羹就是這種奇物, 誰叫我找不到櫻花味...

初開封我只切了一點出來, 如同想像是一塊類似塩羊羹的啡色玩意.
不過它比一般的塩羊羹較為透明, 而且有些一片片的東西混在裡面. 這個究竟...

開封的時候傳來一陣醬油味. 這是章魚燒的醬汁...嗎.
至於吃起來...還有紫菜般的味道. 似乎那些一片片的就是海苔碎. 另外還鹹鹹甜甜的.
吃起來挺奇怪但不算特別難下咽.
郊遊樂


最近打算嘗試拍Long exposure照片, 於是買了一堆需要的配件回來, 只是得找機會試.
Long exposure通常都和水和燈光扯上關係, 今次選擇的元素是水. 去的又是某水塘.
那是因為去了這麼多次都沒有看過水浸樹的景觀, 於是想去碰碰運氣.
不過細心想就知道這個月來都沒怎下雨, 根本沒條件構成景觀.

但因為看到一篇在中秋左右發佈的記事又是有關這景觀, 所以沒想太多維持決定. 反正那邊也有溪流給我拍.
結果還真的甚麼都沒有. 總之來了就繼續拍吧, 這裡有水有樹已足夠.

我現在的常用鏡頭組口徑由62至77都有, 分佈得很散. 為了減少需要增加的濾鏡數量, 我嘗試使用口徑轉接圈.
手上本來就有塊77的ND8, 之後分別有62和72的CPL, 考慮到前接filter越少越好, 於是決定新調一塊77的CPL.
另外再入手了一塊HOYA的PROND200. 安定的HMCND400和新系列的PROND200中我選了後者.

但我發現, ND200還真的不太夠用orz
像這天日頭太陽並不算猛烈, 但是我需要ND8加上ND200再加CPL才得到20秒曝光.
當然光圈才8其實我可以再收到11甚至16就是, 只是這樣就輪到塵點和鏡頭內反射會顯現.
如果是可見光問題應該沒那麼大.


說起來今天只用了350D拍了一陣子. 首先我錯把沒充電的電池換進350D令它還沒離開水塘就沒電.
其次是離開水塘後都是很普通的山路, 實在沒甚麼好拍的. 而且這路有全面水泥鋪裝, 也太易走.
根本只是上下坡比較多的健行路...
IR 檢証3 : 鏡頭相性1


利用數碼一眼的紅外線攝影雖說可以保留自由換鏡的可能性, 但卻也面對一些過去菲林時代沒有的問題.
除了最常遇到的移焦之外, 另一個對攝影成品本身影響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紅外線hotsopt.

通常就是畫面正中間有個地方明顯比其他地方光亮, 紅外線接收量較高. 有些鏡頭的hotspot還會有明顯的邊緣.
這個是源於鏡頭內部的抗反射設計沒有對應紅外線波長而衍生. 越是新式的鏡頭這個問題也越明顯.
而且這個問題和鏡頭等級毫無關係. 即使是Canon的L鏡也有幾支hotspot嚴重.

我初次留意到hotspot是在後製自己在北海道拍的紅外線照的時候. 我一直以為那些是眩光, 因為hotspot發生的攝影角度和flare的很相近.
15年北海道我只帶了18-300和40/2.8. 只是有hotspot的照多數不是40mm的, 所以初步排除是40/2.8有問題.
實際上外國某家專門紅外線改裝的公司也有一份列表, 把40/2.8評價為good performer for IR.
同時庫存裡的Tamron 17-50 A16 被評為poor performer. 這支從以前就經常接350D移焦, 改機後一直沒用過.

看一下自己的照片中用18-125和85/1.4拍的都沒甚麼問題, 於是這兩支我先不管.
剩下15-85和18-300. 不過既然首先看到問題的是18-300, 那就先試它. 而且我比較多用這支.




趁今天還有太陽光於是跑去家附近的公園的附近. 選址沒甚麼特別理由, 有水有樹, 畫面中間有少量陰暗位就夠了.
我在18,35,50,80,135,200mm下各拍了幾個光圈值的照. 分別是F3.5-6.3, F8, F11, F16, F18, F22.
還試了在UV和Protector還有CPL下有沒有分別. 但最後發覺濾鏡沒甚麼影響, 只用了Protector的照作比較.

拍攝時正值黃昏, 太陽在我的左邊, 有大樓擋了一下直射光, 避免形成flare. 初步肯定了幾件事:

1. 只要光圈小過F16一定有hotspot.
2. 望遠端時收光圈, hotspot變得不明顯, 但影像中間還是會比週圍明亮. 其實只是過曝+黑角?
3. F#<8 的情況下hotspot會輕微到可忽視, 但鏡頭本身大概在F5.6開始成像才會回復銳利
4. 順便發現這支鏡在F3.5-4時紅外線散射很嚴重, 根本不能用. (其實買鏡到實際用我都沒替它測過紅外線表現)

總結一下, 這支鏡沒有明顯的hotspot邊緣已經算是個不幸中的大幸. 起碼後製時多留意一下還是可以解決的.
但始終得避免太陽出現在畫面內或接近畫面外緣. 陰影位拍攝搞不好也是必須, 這也防止自己過熱.
基於輕便理由, 帶去旅行還是可考慮的. 但如果只是從家中外出拍照搞不好多帶一支紅外線專用鏡比較好.

追記 : 爬到dpreview的討論區有人回報15-85和IR相性很好, 而且超準焦. 說起來試機兩次後都沒裝過15-85拍...試試好了.
いろいろ追記
首先我發現自己手上除了ixra的初代睡覺wig外還有其他wig在紅外線下不是顯成全黑.
一共有三個, 全都是Classic Majesty的, 而且全部是同一款稱為Night Blue Black的顏色.

這款髮色實際是把藍色和黑色的髮絲混在一起. 而這髮色似乎不是用耐熱絲.
用熱水能燙直的怎麼想也不會是耐熱絲...搞不好真的是非耐熱絲會反射紅外線.



另一個追記是關於上次irfa esthe用的粉彩配方 :

Rembrandt / doeses
乳首:
4119 / 9~12
3439 / 7~9
3718 / 6
3729 / 6~9
(但需要再調淺)

身體陰影:
3397 / 2
41110 / 2
4119 / 2
3718 / 2
3729 / 1~2
3439 / 1
IR 檢証2 : Color filters (失敗)

我的350D用的IR濾鏡名叫Super Color Filter, 實質大致等於590nm IR濾鏡, 例如B+W 090.
半紅外線來說這個的顏色飽和度可說是最高. 但其實我嫌它很多時天空和雲的反差不夠IR720強. 更不用說800+.

當然環境條件也是個很大因素. 香港很少可以見到真正的蔚藍天, 又或說總覺得天空的藍不夠深不夠遠.
但理論上應該可以用光學方法把天空的藍色加深才是. 所以入手了幾塊超平價顏色濾鏡試試看.
總共買了四塊, 紅黃綠紫, 便宜得合計只和一個較豪華的午餐差不多.

實際上事前就預計不會有多大效果. 首先590nm大概是可見光譜中橙色的位置.
而在這之中紅濾鏡的感光線幾乎和590nm的重疊. 黃色雖然多了黃和綠的透過性, 但相機內的590nm會擋掉這些波長.
紫色的情況和紅色差不多. 效果最大的是綠色, 因為深綠色濾鏡會擋掉幾乎所有紅和橙光. 於是裝了綠鏡後影像會變成全藍色.
原理我得再翻一下資料, 但推斷是基於CMOS的感光分配和受WB設定影響.

我試著回家把這張照後製成黑白, 發現這樣子真的能提高天空和雲的反差, 相對的色彩全失去了.
我的目標是要保留色彩, 同時加大天空的反差, 所以這方法未必合用. 但有機會找到平價黃綠色或淺藍色filter我會再嘗試.
搞不好認命花時間後製調對比還比較好orz



今天我有帶三腳, 既然帶了我也想練習一下夜間慢快門. 但是拍攝位置的塔頂展望台實在搖得太厲害, 也不能把快門拖太慢.
倒是好奇之下把350D裝在三腳上拍了一張半IR夜景, 效果挺有趣的. 日間紅外線源都在天上, 但夜間光源則變成在地上.
因為時間是日沒後還沒到半小時, 天邊還有一點點的紅外線源, 構成比日間明顯得多的天空漸層.
然後大樓的燈光大多是橙色, 但也有一些是藍色的, 即是說有某種家居照明會大量釋放紅外線. 鎢絲燈?

我還有一件事想確認. 在新年期間我爬上山時發現在公園附近的工業區裡的煙囪有貌似保安燈的東西.
然後幾個月前一次晚上搭巴士回家時也確認到燈光. 可確定煙囪和保安燈這兩個工場夜景的構成元素也齊備了.
其實從公園展望台也可看到煙囪的煙, 但週圍都是很高的大樹, 根本無法確定是何種工場.

今天我也是順便來現地考察一下拍攝工場夜景的可行性而來.
移動途中還看到朱紅色的月出, 於是停下來拍了幾張. 月出因為接近地平線景物, 比較易拍, 可惜今天沒有18-300在身.
從小路走出公園外成功找到一個位置可看清整座煙囪. 原來是煤氣廠.

比起小光圈慢快門甚麼的, 還是構圖勝負. 要表現出配管和金屬支架的無機質和有序感才是重要的.
不過從這個角度看還是全景比較好. 如果拍攝煙囪的局部會令畫面很多留黑, 我沒有L架用來拍portrait.
想來過去兩次旅行時想去拍工場夜景也不成功, 初次拍攝竟然是離自己這麼近的地方...

因為是假日而且是晚上, 工廠區泊了很多車, 不方便拍攝. 或許還有其他位置拍攝, 但今晚先就此打住.
最主要是我餓了...
IR 檢証1 : 黑Wig


早在改裝350D時已打算用IR來拍小姐們.
之前先後有兩次真的舉起350D拍過ixra, 不過那對我來說並不算實戰, 而是試驗.
而從這兩次拍攝結果中我發現不同wig的紅外線反射率似乎會有差異.

於是今天趁有太陽就拿了幾個wig出來放在窗邊, 看看在350D的視界裡這堆wig會呈現怎樣的姿態.
本來也想把ixra古老的睡覺wig也湊在一起作對照, 偏就是忘記塞到哪了...卻找到Yori的原廠wig.

從前兩次結果我推測耐熱性髮絲不會反射紅外線, 於是看起來會黑掉且不帶一點藍色.
但不知道不同maker髮絲的反射率是否都一樣, 這次我把不同maker的wig都拿出來.
其實基於我只買黑白色wig的習性, 我家的wig來去也就那幾個maker.

前排五個中左邊三個都是leeke的耐熱性wig, 就較常用的那幾頂. 往右分別是crobi和以前常用的classic majesty.
還有順便放在一起的舊volks wig. 實在沒法全放出來, 而且只有款式不同是沒意義的, 重點是髮色髮質不同.


但結果看起來都沒甚麼差異. 比較驚奇的是volks的wig是這堆wig裡歷史最久的一個, 卻和其他wig有同樣效果.
原因是不反射紅外線的性質據推測是源自髮絲的耐熱性, 但十多年前娃用耐熱wig並不普及.

總結來說我可以預見無論我讓ixra戴哪個wig去拍攝結果都會顯出一頭黑髮. 知道這點方便我預想構圖.
其實我倒希望找個高紅外線反射率的wig...一頭藍髮的ixra或許會挺特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