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利用數碼一眼的紅外線攝影雖說可以保留自由換鏡的可能性, 但卻也面對一些過去菲林時代沒有的問題.
除了最常遇到的移焦之外, 另一個對攝影成品本身影響比較大的問題就是所謂紅外線hotsopt.
通常就是畫面正中間有個地方明顯比其他地方光亮, 紅外線接收量較高. 有些鏡頭的hotspot還會有明顯的邊緣.
這個是源於鏡頭內部的抗反射設計沒有對應紅外線波長而衍生. 越是新式的鏡頭這個問題也越明顯.
而且這個問題和鏡頭等級毫無關係. 即使是Canon的L鏡也有幾支hotspot嚴重.
我初次留意到hotspot是在後製自己在北海道拍的紅外線照的時候. 我一直以為那些是眩光, 因為hotspot發生的攝影角度和flare的很相近.
15年北海道我只帶了18-300和40/2.8. 只是有hotspot的照多數不是40mm的, 所以初步排除是40/2.8有問題.
實際上外國某家專門紅外線改裝的公司也有一份列表, 把40/2.8評價為good performer for IR.
同時庫存裡的Tamron 17-50 A16 被評為poor performer. 這支從以前就經常接350D移焦, 改機後一直沒用過.
看一下自己的照片中用18-125和85/1.4拍的都沒甚麼問題, 於是這兩支我先不管.
剩下15-85和18-300. 不過既然首先看到問題的是18-300, 那就先試它. 而且我比較多用這支.

趁今天還有太陽光於是跑去家附近的公園的附近. 選址沒甚麼特別理由, 有水有樹, 畫面中間有少量陰暗位就夠了.
我在18,35,50,80,135,200mm下各拍了幾個光圈值的照. 分別是F3.5-6.3, F8, F11, F16, F18, F22.
還試了在UV和Protector還有CPL下有沒有分別. 但最後發覺濾鏡沒甚麼影響, 只用了Protector的照作比較.
拍攝時正值黃昏, 太陽在我的左邊, 有大樓擋了一下直射光, 避免形成flare. 初步肯定了幾件事:
1. 只要光圈小過F16一定有hotspot.
2. 望遠端時收光圈, hotspot變得不明顯, 但影像中間還是會比週圍明亮. 其實只是過曝+黑角?
3. F#<8 的情況下hotspot會輕微到可忽視, 但鏡頭本身大概在F5.6開始成像才會回復銳利
4. 順便發現這支鏡在F3.5-4時紅外線散射很嚴重, 根本不能用. (其實買鏡到實際用我都沒替它測過紅外線表現)
總結一下, 這支鏡沒有明顯的hotspot邊緣已經算是個不幸中的大幸. 起碼後製時多留意一下還是可以解決的.
但始終得避免太陽出現在畫面內或接近畫面外緣. 陰影位拍攝搞不好也是必須, 這也防止自己過熱.
基於輕便理由, 帶去旅行還是可考慮的. 但如果只是從家中外出拍照搞不好多帶一支紅外線專用鏡比較好.
追記 : 爬到dpreview的討論區有人回報15-85和IR相性很好, 而且超準焦. 說起來試機兩次後都沒裝過15-85拍...試試好了.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