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外拍
20161218_f01

上次單車遊說有個海邊沿路的逆光野草野花很好看, 打算再去一次純外拍, 但突然想起還有另一個適合拍這種風景的位置.
就是幾年前也去過的某漁村盡頭的海邊. 要芒草的話記憶中這邊就有一堆, 而且有好幾個品種.
只是不知道這邊的見頃而已, 於是打算儘早來.

20161218_sdf02 20161218_sdf03 20161218_sdf04
天氣預報的結果很不穩定, 還好有硬著頭皮衝出去, 幸運地在那邊能看到大太陽一個.
不過最好看的那一叢芒草已經過了見頃就是. 可能因為這樣今天明明是星期日卻不是很多人.
話說是這麼說, 找位置放下irfa構圖之類用了我很多時間, 等我決定怎拍時已經多了一堆人. 還好多數人都是快來快走.

最麻煩的大概是草不長也不短, 腳架+立架會把irfa升得太高, 但只用立架的話irfa的臉又看不清. 當然和地形有點關係就是.
如要拍到背面的大岩壁則要用正光配置, 但沒有柔光板的情況下實在很難拍得好, 也不太想讓irfa面向太陽太久.
感覺這位置有點難以發揮, 總之正逆光各拍一張後就移動到別處. 斜坡上有個石墩可以看到接近整個海岸.
於是又在這兒拍了一下.

本來預定今天會很涼才讓irfa穿jacket, 只是實際天氣實在太熱, 於是irfa總是半脫jacket的狀態下拍照.
這件jacket原本是買給ixra穿的, 但今天好像很合這件於是先給irfa穿穿看. 搭配男用的tank top果然比較好.
另外這次用了類似手肘屈起的方法讓irfa抬高頭. 效果很明顯, 只是能用這招的情況很侷限就是.

話說回來, 雖說之前買立架就是為了幫助取景和擺pose, 但用多幾次就覺得似乎真正能輔助擺pose的其實並不是一個生硬的直立架.
如果有像smartphone/tablet用的鐵線支架那樣的玩意就好了, 只是底座應該要有個很大的負重. 或者像gorillapod那樣的抓著設計也行.

至於這次想試一下比旅行時更重的配備, 於是把85/1.4也帶出來. 大光圈雖然有用, 但那焦距和對焦距離完全沒地方發揮.
反倒在這裡10-18就顯得很有用了. 例如那大岩壁, 幾年前來的時候沒法把它完整拍下, 這次在10mm下則足夠有餘.
也很少有地用廣角拍女兒. 在那個石墩不拍全景有夠可惜的.

20161218_f02 20161218_f03 20161218_f04
我有回到漁村中心部的沙灘拍magic hour的打算, 於是再在海岸邊試拍一張就走了. 太大風很危險.
沿路回到沙灘處, 這邊有個小型燈塔和一些岩石, 很多遊人和居民也會在這邊流連. 因為市區沙灘很罕有吧.
總之嘗試以長曝光方法拍燈塔和前面的岩石, 想弄出水的霧化. 雖然有點效果, 但可能時間太早, 整體沒甚麼看頭.

這邊入夜後街燈會把整個沙灘照成紅色一遍, 長曝光下感覺不太好看, 於是入夜不久就撤收了.
PR
郊遊


一月尾的東京遊或許有以單車代步的需要, 於是打算在出發前先練習一下,. 目的是想試試背包裡的負重對騎車時平衡的影響.
其實已經快一整年沒踩...今年年頭多忙都沒甚麼時間. 還好一上車就開始記起來了.



今次選擇的路線或許對比較生疏的我們來說真是太高. 而且因為某大橋工程, 原本有好一段海邊路徑都要改沿馬路踩.
因為自己住的地區在全香港來說算是數一數二的bike friendly, 所以這次可說體感到香港的單車配套實際上是有多不完善.
同時也實感到自己的能力不足, 還有就是理解到自己無法理解"拿單車在馬路上和汽車爭路"的樂趣.
不過踩在無車的馬路上是很爽沒錯啦...視野也很好.

說要體驗一下背部負重, 但這次只把腳架+350D+兩鏡+雜七雜八放到袋中. 另有一段時間都掛相機在腰間.
重量和腳架+女兒差不多. 只是體積會少一點.



折返點是某樂園附近有個湖的公園. 那邊拍娃真的不錯, 人雖多但找空地仍不算難題. 或許這裡可以當成紅外線娃照試拍的第一個點.
還有沿途的海邊, 在日落時逆光的芒草和野花等也很好看, 或許近一陣子會再來和irfa拍一下...
當然不會再用單車來這裡. 應該說直到這裡有更多bike friendly整備前我不會再在這邊騎車.
HK Dollism Plus 10


去年消失了的Dollism突然在今年11月復活, 所以去看看. 這麼看來突然改名的原因是發起人分裂之類吧? 但這種人事問題與我無關就是.
場地感覺比7月的寬闊很多, 主要原因是攤檔數比較少. 也因為檔少而騰出不少空間, 即使放了攝影區和休息區也仍然有空地.
這次沒甚麼特別target, 只是事前看到sponsor裡有smartdoll, 於是來看看實物展示.

總算趕到在今天把新背包用的保護墊完成, 把irfa包起放進去後高度真的剛好. 剩下的空間剛好夠放腳架.
把腳架掛在外面的話也能把相機包放進去. 但整個包都變得很漲.

由於小腿和底部中間有點空間, 還得加點東西墊著受力. 不知為何感覺比去北海道時兩機三鏡+irfa還要重...
鏡頭我只帶了18-300和40/2.8, 也只帶了L架和補光燈, 一堆filter快門線filter等都沒帶.
但我卻忘了把普通的Arca快拆板裝回雲台上. 結果帶了娃架卻裝不上腳架 orz




招呼都打一遍後又是離開外拍去. 今天天氣比想像中好, 於是又去恆例的某碼頭. 當然又是恆例的多人.
而且今天好像有甚麼大形活動...還好人流沒有帶到平台上面, 但依然人多.

難得找到位置取景, 但未完成setup就被人搶來用. 只能說星期日的香港不適合郊遊, 連公園也包括在內.
和預想之中一樣夕陽挺美的, 只是執意在拍最初看到的位置而稍遲轉去拍夕陽. 雖說也不是可惜的事.
最可惜的是一開始看到那位置沒有人時我卻選擇繼續前行找位置.



比起太陽落入稜線的一刻, 旁邊漏出落入城市中的陽光更是耀眼. 今天一塊filter都沒帶, 搖不了黑卡, 只好靠bracketing後製處理.
我留意到旁邊排氣口的高度可以把irfa放上去再拍晚霞, 於是連忙動手把irfa放上去. 效果還不錯.
然後慢慢試把irfa和晚霞一起拍入鏡. 有了腳架這種事變得比較方便了, 只是搬運真的讓我頭大.
經過這次我真的找不到理由買四節腳...

晚上人流急劇減少, 但我依然留在這裡. 本來我是想找一點現代感較重的場景作夜晚街景試拍, 來這碼頭只是剛好較近.
這裡的燈光偏暗而且都集中在地面, 比較難有突出效果...嘗試把升降機槽當背景, 但還是失敗.
主要是失焦和搖晃. 而且對焦後轉為MF不知為何也會失焦. 問題是已經用了補光燈幫助對焦耶...
在家中測試時發現補光對焦完後關掉補光也會失焦. 如果直到快門簾打開一刻都亮著補光的話則不會有失焦情況.
但是即使在家中無風無環境振動的情況下, 曝光一旦長於20秒還是會出現搖晃痕跡.
有說防震機能會對焦點有影響, 但震動除了來自反光鏡收起的一下外也想不到其他原因...

總之夜拍成效不大, 今天先撤收. 但一月底前希望可以進一步理解夜晚街拍技巧.


瑣碎追記
1. 原來我家兩隻好好認...雖說現在她們都已經接近是唯一的F-23頭
2. 其實我入手再多F-23頭也還是要解決身體問題, 無解
3. 真的, 我分不出末永未来和みほ醬的臉有甚麼分別
4. 下一隻竟然是Cowboy Bepop
5. 空気読まないよりも、読めない方がわるい
練習拍


見連日天氣很好於是把基本旅行裝備+腳架抬出去某個向西的海邊, 目的是看日落.
但都沒想起這幾天根本沒甚麼風, 煙霞應該很濃才對. 於是又是只能看到一如平常的朦朧的對面的島.

看google map看到這邊景色很開揚, 但人不多, 我想因為來這裡的路比較難找, 最易走的則要繞個大圈.
而且這邊圍攔實在高到不行, 不利於一般高度的腳架, 甚至看到老外直接把腳架放到圍欄外拍攝. 有live view的機種才能這樣搞吧...

日落時的雲還算挺好看, 但四週都灰朦朦沒甚麼好景像. 晚霞也是很平淡. 反正來到又架起了腳架, 那就繼續拍當練習好了.
始終我也是最近才開始比較認真地對待風景攝影這個範疇. 我想有必要多練習一下, 而且我也快到下一次旅行了.

首先要練習的是怎麼在簡單器材的狀況下拍日落. 雖說裝了塊ND8但這場合再加一塊漸層會比較好.
當然我手邊沒有這種玩意, 於是我想到比較傳統的方法 : 搖黑卡.

這方法知是知道, 但不懂搖是要怎麼搖. 前陣子在拍水浸樹和別人聊起這話顯時總算知道了大致是怎麼做.
今天來試試, 但我手上沒有一張真正的黑色卡紙. Crobi的黑色postcard倒是有一張, 就是我以前拿來擋機頂閃燈那張.

總之搖的原因似乎是要做出gradation這樣, 不然如果按快門時黑卡位置固定的話會出現一條很明顯的邊界.
搖的角度也要按著天空和太陽在畫面的分佈而微調. 以這個場地來說, 要用右手搖, 對於左撇子的我難度有點高.
另外對焦最好在開始搖卡前完成. 邊搖邊對焦根本對不準. 用個countdown firing會比較易控制.

...實際上我也不知道這是否有效果. 當然曝光10秒中把卡固定5秒就肯定有效果了, 但這搖法有多有用就是個謎.
或許學另一個方法, 曝光時直接手持方形GND放在鏡頭前會更加簡單...


起初拍攝時我把腳架中軸升到幾乎最盡(這支腳架有兩層中軸), 把它斜倚在欄杆上才能避免欄杆入鏡.
但曝光達20秒時這可是致命的震動源頭. 後來換個角度拍攝總算不用倚欄杆, 但中軸升起多少還是有點不穩.
我最近多了帶腳架拍攝, 但實際上感覺現在這支有點不足, 於是我希望有一支能比較堅固又能應付我旅行和拍娃的腳架.

來拍攝前我去了某大攝影器材店, 去看看腳架, 總算有個地方可以試一下Gitzo的實物而lineup齊全.
看到同是五節腳的GT1555T那穩定性其實很心動. 本來我打算在manfrotto befree, GT0545T, GT1545T中挑一支.
但考慮到befree換雲台後其實不會比另兩支輕多少, 又考慮到那穩定性, 似乎不是我的選擇. 雖說三支裡最平就是befree.
1545雖然展開比1555高一點但摺起後卻長很多...對, 很多. 又背娃又背腳架時, 腳架短一寸也算幫大忙了.

而且個人覺得拍攝遠處的夜景時腳架差個10cm高度不會有很大分別, 但在地上拍娃時, 那幾cm足夠帶出空間感的差異.
所以比起展開高度我更在意最低高度. 不過Gitzo要整支中軸拆下來才能得到最低高度也挺麻煩的, 雖說這總比把相機倒吊來得簡單...
如果不拆中軸其實哪枝旅行腳架也差不多高, 包括我現在用的這支. 說到底只是想省掉拆中軸的時間而已.

Gitzo始終價格高昂, 我可能會先把重心放在雲台方面. Gitzo的新型T系用雲台好像很不錯, 但太高了...
能矮1~2cm的話還在我考慮範圍內. 所以可能先換掉現有腳架上的雲台. 那玩意重歸重卻不太能抓緊7D.

不過還要花點時間搜集資料. 有實物可看的型號不多...
突發內拍


其實這次內拍也不是完全突發, 只是我在把ixra拆散了還去了部份coating後才記起這個構想.
簡單點來說和幾天前的失敗外拍是同一個原理, 就是既然都要esthe不如乾脆玩大尺度一點, 於是來浸水.

本來上次除了瀑布下的定番位置拍攝外還打算讓ixra站在水中, 或乾脆倚在水流的旁邊之類.
之後應該會有一堆粉彩會浸褪掉. 然後就可以很順手的拆散esthe, bingo.

但這次因為是內拍, 說浸水或許會有難度. 首先要怎麼把那"盛水的容器"搞到手已是問題.
多年前我也用過同樣理由來玩浸水, 但現在覺得那時的setting不夠力, 也太易出包...

於是這次其實只是簡單的濕水. 而且因為不想重化ixra的妝於是只把髮尾和後頭部弄濕, 但頭以下都是濕的.
拍攝位置則是家中的浴室. 那裡氣氛比較像樣嘛...但有水的牆身卻看不到水點是怎樣.

...出來感覺有點中途半端就是. 覺悟不足的結果就是這樣了. 只是即使這樣子還是很有エロ感.
我是從不抗拒拍ero照, 只是近年不太傾向露骨的ero. 我個人認為造形師替人偶塑造美麗體態就是為了欣賞的.
而我的欣賞方法就是拍照. 但這有時會引起基於世俗觀念的不必要的排斥和誤解, 也覺得挺矛盾的.




家的浴室狹少所以能拍的角度也有限. 既然不想讓ixra全濕那還是不要在浴室拍了, 根本感覺不到位.
還好我事先準備好了舞台. 由於ixra身還是濕透的, 衣服會比平常還透光. 於是我打算試一下backlight打光.

以前就在想燈的前面掛一塊透光薄布的話, 那後面的景物要怎麼遮蔽掉?
最近我入手了一塊頗厚身的白色麻布, 突然想到其實家中的晾衣棚有兩條桿可以製造一個簡易布幕.
配這塊布就能蓋掉景物又提供反射光. 缺點是範圍只有晾衣棚的闊度. 不過舞台其實只和棚差不多闊...

我只有一支離機燈, 於是補光只能靠大反光板放在近距離, 其他靠機頂. 最近發現某家專賣副廠閃燈的店結業了, 想去買支微距燈也不行.
拍得差不多後我才發覺其實後面光不用爆那麼強勁, 等之後在lightroom後製再提高我就可以控制細節.


說回ixra, 想起和決定拍攝時ixra的手指腳趾甲油都已去掉了, 但我在手甲上臨時塗了一點Acrysion.
乳首也臨時塗一點, 免得才剛開始拍攝乳首已經褪到沒了色. 好吧從一開始我就打算15禁+的. 都濕水了哪有可能不走ero路線...
實際上這也可以順手測試一下Acrysion的抗水性能.

衣裝是新造好的襯衫, 加條買了很久又想不到怎用的領帶. 因為沒有真的鈕門, 於是領帶就有遮瑕(鈕扣底)的功用.
反正ixra不用脫或解鈕的. 脫了也就沒有意義了...

但當然拍完就要即時脫掉. 因為要晾乾. Acrysion的抗水能力看來不錯, 只是乳首尖段還是被磨掉了.
然後乳首邊緣有類似coating結晶化的乳白色粉末塊狀物質. 其中少量已碎裂可用手指刮下來.
其實昨天塗布時第一層我錯用了光澤, 之後改回消光. 乾到一半我發現原來消光層沒有完全覆蓋光澤層.
於是在邊緣再多塗了一層. 這塗層塗了不到20小時, 理論上未乾透. 或許是這個原因製造出白化物...


這次拍完可能會找機會再嘗試一次浴室拍攝. 但這次要完全濕水, 要做好即掉妝的覺悟.
另外就是來認真找找有甚麼方法加闊背景支架的闊度...最近找到可伸縮的衣櫥掛衣杆, 只差支撐了.
外拍失敗


今天預定要到某個傳說很久以前有新娘溺死的瀑布拍照. 雖是這麼傳說, 這個地點仍然是香港的著名瀑布景點.
選今天就是因為這天沒有假日特別巴士班次, 應該會比較少人來. 但天氣予報看來天氣未必會有多好.
初時看予報說的是稍後有幾陣雨, 心想我是早上出發的, 多半不會有問題.

但結果還沒到達轉車地點已經在下毛毛細雨, 心情立即沉了.
在轉車點的燒烤場一帶閒逛了一會, 心想都還沒到現地就放棄也未免太浪費, 於是繼續前進. 這時也沒甚麼雨.
但這才發現要在這裡轉乘的士也不容易. 根本沒甚麼車進來. 幸運地有一輛的士在, 成功在他離開前截到.
其實這邊如果不截的士還可等班次很疏的小巴或直接步行進去, 當然能儘早去到才是最好.

到了郊遊燒烤場的泊車處, 看到只有幾個帶著公路單車來練習的單車手和他們的坐騎, 除此以外人跡寥寥可數.
還真的有夠清幽. 這燒烤場其實是位於兩條溪澗的匯流點, 而兩條溪澗上游各有一條瀑布, 先去比較大的一條.

雖說經常看到這瀑布的照片, 但實物比照片看到的比例顯得誇張很多.
由於裝備笨重沒法走到最大塊的石上拍攝, 只能從郊遊徑上拍了. 站在這裡水花都朝臉上潑.
水勢很猛, 即使不用腳架+長曝光也能拍到一定的水絲.

拍過到此一遊後我們就轉到另一條瀑布. 這條瀑布其實沒路到, 要爬石澗.
但10月尾加上颱風後的這星期都沒落過雨, 水量適中, 也不是很難走. 只是因為剛才的雨令石頭多了水氣, 要更加提防滑倒.

到達潭邊沒有先客, 看到這景色和這人流, 心情雀躍. 這邊瀑布水流量並沒有很大, 但看到潭的水位可是很適合拍照.
其實我今天帶了ixra來, 今天的主題是紅外線娃照試拍. 同時試拍慢快門水流+IR. 但也有帶著7D當後備.
說裝備笨重的原因也在這裡, 為了帶她來我得動用NG A8240, 但A8240不方便身體活動而且沒辦法掛腳架.




才剛來到, 先在樹下卸下裝備休息一下, 把腳浸到淺水中, 水很冰涼. 本番開始前我打算先拍一下這裡的風景.
本來我把腳架立到水中打算換7D出來拍一兩張就讓ixra出來拍照, 怎料才剛回到樹下就下起雨來.
等了一會, 雨未見有停下的跡象, 於是一度放棄回到燒烤場.

在燒烤場拍攝溪澗的匯流, 決定不如先等一下看天氣狀況再決定, 過不久雨便停了, 還有點太陽.
心想這次總能成事了吧, 便攀著變得更滑的石頭回到瀑布處, 怎料這次把位置角度都拿好了, 正要放出ixra時又開始下雨, 還比剛才更大.
水勢又有增強, 雖說短時間不用擔心水流暴漲, 但安全起見還是撤退為妙. 最後只拍下了一張有構圖但沒有主角的照片.




這下就是放棄了, 心中當然不忿, 但我沒有機會擇日再戰. 首先我仍然排除星期日來的可行性, 原因是人多可能影響拍攝效果.
其次是本來就計劃這個外拍日後不論成行與否都要為ixra做esthe, 因此短期間也沒有辦法再戰.
至於帶irfa來只拍可見光的可能性我仍然保留, 但與其來這邊拍我更傾向找另一個地點.

我們直接離開這區域, 慢慢徒步回到巴士站. 這裡雖然有辦法乘車來, 但要截車離開則是難過登天.
路上天氣還不錯, 只是遠看有些明顯會下雨的烏雲, 很不穩定.

其間經過了一處沒人的燒烤場, 雖然有人用過的痕跡, 但明顯不多人使用, 草木茂盛.
在更裡面還發現一個在小土丘上, 被樹木包圍的野餐桌, 已有一段時間沒人用過, 更顯退廢感.
本來突然有mood想在這裡簡單地替ixra拍張到此一遊就算, 但這次在我和ixra都準備好後即開始下雨.

...感覺這已經不是單純的天氣不好或巧合了, 完全是被捉弄又沒法反抗的感覺.
我壓抑著快要從體內衝出來的怒氣和憤恨, 收拾行李回家去.


總之新背包的娃用緩衝墊弄好前大概難以去外拍. 明天的event感覺不去也沒所謂...
Doll Carrier 二代目(暫定)


我帶小姐們外拍時用的NG A8240 和我外出遠行都不下10次, 對於其功能是很滿意, 只是最近有感功能以外的地方明顯不足.
第一是這袋本來是Tote bag, 但被魔改成backpack, 結構有點中途半端. 因為沒法把一條肩帶完全固定分成兩條背帶.
要背起時手和肩膀很難穿過去, 有時會因為背起時重量分佈傾斜令整體平衡崩掉.
第二是這袋因為是Tote bag, 其尺寸是橫長的, 所以背在背上時身體變得比較不便.
尤其是她們在袋裡時通常坐在左邊, 因此我的左臂不能太大動作, 不然會撞到她們.

重量倒還好, 三次旅行下來我開始習慣這程度的負重. 當然輕一點我也可輕鬆一點就是.
記憶中是去年從北海道回來後的事. 偶然在Smart Doll之父Danny Choo的Blog上看到一篇關於背包的記事, 給了我一個inspiration.
這記事讓我留意到其實一部份輕型野外背包在結構上和尺寸上也符合娃袋的要求, 於是開始搜一下有沒有能代替A8240的產品.
所謂結構要求和尺寸要求其實很簡單, 尺寸是指背包的大小要足夠容納一隻60cm娃, 結構是指其最大的內部空間要盡可能貼近尺寸.
於是把兩個條件具體化就變成 : 有一個特大收納空間, 而且要有一個明確的方形底部.
另外還有一些細節, 例如可以大幅度展開的開口結構, 抗水之類的只是基本中的基本.
當然還要考慮到飛機手提行李規定, 袋不能太貼近規定尺寸, 因為飛機椅底部空間多數比上層行李架小一點.


輾轉研究一些比較大的品牌後我的目光落到Arc’teryx上.
Arc’teryx的Sebring25符合了結構要求, 遺憾的是它屬於底部收窄的流線形設計. 底部寬度連容納她們的小腿也有難度, 更別說還要把相機套放進去.
這個大概是我找尋背包時遇到其中一個大難題. 流線形設計的背包底部通常會收扁收窄, 不適合放下娃或相機.
大抵偏向功能重視的背包都是流線型設計...

後來又跑去看Gregory. 這家現在的Classic系列是偏向休閒的, 但這反而比較容易找到形狀上合要求的款.
從這邊找到4個大型款合尺寸, 但考慮到包裹小姐的緩衝墊會額外佔用空間, 最後選擇了相對高身的All Day.
其實Day & Half可能比較適合, 但看到那43cm闊我就有點擔心carry-on時會否出問題. 究竟是怎算出43的...


其實寫此記事時我已經背著這包跑出去拍了幾次照. 除了沒散熱設計外其他倒還好.
像最近這兩次的水塘行我的負重都比去日本旅行時大得多, 但也沒怎麼覺得肩膀痛.
這包的重量只有NG A8240的一半可能是要因之一. 其次是形狀吧, 因為重量分佈比較集中.

但因為這幾星期還沒帶小姐外拍過, 倒沒試過用這袋放她們會怎樣. 總之今天讓ixra爬進去看看.
這種袋的話她們需要跪在裡面, 這時高度大約是43cm. 買之前自己量過這背包內空間夠高.
但看來頂部拉鏈有點貼近頭頂. 至於能不能也放下相機套要遲點才能測試, 因為要為這袋另造一塊緩衝墊.
沿用之前造給A8240用的那塊的話空間效率會下降. 另外那塊不夠厚. 底部要軟綿大盛...

總之有新墊前暫時繼續用A8240背小姐外出. 不過我想All Day放一娃一機兩鏡一腳應該是ok的.
後來得知同品牌的COMPASS30背包可能會更適合, 但香港找不到地方有賣...應該說似乎代理根本沒進過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