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夜外拍

20171206 : Pinky 320171206 : Pinky 420171206 : Pinky 5

近年多了聖誕燈飾外拍這活動, 今年也不例外去了離家最近的大型購物中心的拍燈飾.
不同的是這次只帶定焦, 分別是S013A, 50/1.8, 85/1.4三支. 好重...
重的原因是今次除鏡頭之外還帶了一些次要裝備, 令行李更重.

考慮到主題是粉紅色於是帶irfa來. 這就剛好, 反正二月的北海道行就是和irfa一起, 可以當成預演.
亦因此主要還是以S013A來拍攝. 至於85/1.4雖然有用過, 但始終人太多不好運用.

上次event後的夜拍留意到單手拿機的手震影響後, 這次就想了個辦法: 用flex arm連接燈和機身.
但是手頭的flex arm是便宜貨而且熱靴側要用很多轉接螺絲, 因此很容易在機頂部份鬆掉.
角度只是稍微tilt down也會整條轉下來...這根本不能用. 看來要找現成已經接好熱靴扣的.

S013A的對焦準繩度問題, 現階段來說還沒找到一個很好的解決方法.
雖說只要對焦時把補光燈出力提高一點就能抓到焦點, 但這樣按來按去本身也是個不便.
不過, 我想以handheld為前提的話應該很難有更好的解了. 還是腳架安定, 把相機掛上去就可以慢慢調.
只是這裡又考慮到irfa要站在腳架地台上面的情況. 這樣的話就根本沒有腳架給我定著相機調MF了.

說回場景可能因為主題關係, 感覺比往年多人. 我已經趕在某電視節目報導前來了.
整體看上去其實感覺還好而已. 很多位置的燈泡藏太深都不夠閃爍, 感覺不太夠力.
結果我拍到的東西都不是我事先構想好的東西. 例如我根本沒想過要拍中心的大水池...

另外這次也有特地準備bokeh filter.
測試栽好的卡紙時我留意到viewfinder的黑角, 以前在50mm時倒不會看到這種大面積的黑角.
之後我拿起分別把同一個大小的圖案栽出30mm和85mm, 加上以前放著沒用過的50mm版本, 做了個比較.
結果總算弄清楚了一件事. 焦距越長時, 因為畫角會收窄, 於是近處物體所能觀測的面積會越小.
換句話說假設洞的大小沒變的話只要加長焦距就能避免拍到卡紙邊緣所造成的黑影.

因為30mm畫角較大, 於是比較容易拍到邊緣. 如果不換焦距就只能開個更大的洞.
洞的大小又會影響成像裡圖案的大小(佔畫面比例)和入光量. 而且這洞又不能比光圈物理孔徑大.

搞到這裡我似乎明白了為何一堆網上教學都強烈建議用50mm鏡頭.
因為現成的50mm定焦鏡, 在體積(=孔徑=圖案尺寸上限)和畫角(=黑角量/圖案尺寸下限)可以取得比較好的平衡.
我整晚唯一一個bokeh shot是用30mm拍的, 但在此之前我拍了4個不同孔徑最後才決定要選用哪個拍決定版.
另外這次只準備了心形. 如果是黃光我會用星形, 藍光會用雪花. 這究竟甚麼鬼既定觀念.
要說為何只有一張是因為當我開始拍決定版時才發現只剩20分鐘就收場. 人多自然花很多時間避人.


說回irfa因為全身只有黑白色才決定用有顏色的wig. 這個才第二次用, 但髮質開似有點不行了.
其實這款對我來說並不是合格的白色, 但晚上冷色溫應該不大影響. 太陽底下拍的話我就不會拿來用了.
是說上身其實是連身裙不過總覺得下半身太短, 於是才套裙子. 而且布質比想像中薄和透光. 還好是夜晚...

其實想多點去外拍, 但這個秋天時間不多, 二月又有旅行. 或許一月真的要勤一點郊遊活動一下...
PR
exif編集
之前更新了18-300 = S014C 後鏡頭的全名變得會顯示在flickr的相片資訊裡, 在更新之前flickr都只顯示18-300mm這樣.
但是013A卻一直只顯示30mm, 不知為何對這現像有點少不滿. 於是想想有沒有方法讓flickr顯示出013A的全名.

鏡頭的名稱是存在EXIF裡的, 但究竟LR和flickr分別讀哪個tag又是個問題.
看起來是記錄鏡頭型號的tag有四五個.

總之爬了一下文大致搞懂了一些事. 首先相機會把一組鏡頭型號的數值寫入到LensID裡.
但這些數值本身是相機製造商自己編的, 像sigma一類副廠鏡會借用這些數值, 換言之一組數值可能不只一支鏡在用.
之後LR會靠Maker和focalLength等tag內容估計鏡頭型號, 這基本就是LR內建鏡頭修正的運作方法.
這之後就是LR把讀取EXIF得來的數據轉寫入XMP之類, 但先略過了.

然後再爬一下文大致知道常用的相片管理程式主要是用Lens和LensModel兩個tag作辨識.
到這裡就知道只要能改動這兩個tag的內容就能達到目的了.

但EXIF不是說改就能改的東西, 要靠小工具. 而現在最廣為人知的也只有exiftool.
因為是command line程式, 要搞懂指令的寫法還用了點時間, 但也不算很難.

首先我自製一個bat檔把這個編集程序打包起來以後只要丟到folder內執行一下就完成修改.
而它的內容大概是這樣:

exiftool -filename -if "$LensID =~ /Sigma 30mm f\/1\.4/i" .\
exiftool -Lens="30mm F1.4 DC HSM | Art 013" -LensModel="30mm F1.4 DC HSM | Art 013" -m -P -progress -overwrite_original_in_place -if "$LensID =~ /Sigma 30mm f\/1\.4/i" .\

第一行是先列出用S013A拍的相片, 第二行才是修改Lens和LensModel兩個tag.
很久沒碰過Perl完全忘了它的regex寫法, 就是這位置搞了很久才弄懂.

雖然是很簡單就完成的作業, 但始終有個缺點.
如果我在修改完才丟到LR搞Lens Correction的話LR會猜不到鏡頭型號.
反之在那之前做修改的話我則要再在LR手動匯入一次metadata, 有時相片的後製數據會被重設掉.


怎樣也好總比鏡頭資訊只寫30mm來得好. 所以就這樣安定吧...
Dollism Plus HK

20171126_sdf0220171126_sdf0320171126_sdf04

這次應該是歷年在場內時間最短的一次娃event了. 主要原因是我很遲才進場但又希望和往常一樣時間離場.
另一點是基本上我這次有明確目的, 要找某家商業dealer有點事要確認, 於是意識就很自然的把其他dealer的優先度排到最低了.
對, 是比離場外拍還要低. 而且認識的人好像都沒在場, 更加省了聊天時間. 因為準時離場是最優先的, 我也沒特地找人就是.

然後很趕的直接召計程車到外拍位置. 因為往會場時看到天氣比預想中好得多, 夕景看來會不錯, 於是想早點到步就位.
不過今天要盡量輕便於是沒帶腳架和10-18在身, 除7D外只有S013A和LED燈, ixra也是輕裝.

簡單點來說就是想試試handheld夜拍. 不過夜幕還沒降臨, 就先找個位置拍拍夕陽.
只是沒腳架真的很大限制...指的是ixra的位置, 這裡本來就難取景. 我是想過去對面的海濱長廊, 但碼頭不知在哪裡.

如我所料這支鏡頭在前後反差高的狀態下超易錯照. 但想不到這LED燈用full power補光也不夠彌補對焦問題.
今天帶的反光板是在東京買的忍者反光板, 那是主要設計來拍窗外景物用的, 但因為另一面是白色的也可以當反光板用.
只是效果不太強. 而且50cm實在太大塊不好控制, 似乎下次到東京要買一塊小號的.
雲挺漂亮, 但是這季節的紅霞始終是西邊和南邊的福利. 無奈會場是在東邊.

今天剛好有郵輪寄港而且還沒走, 看來可以用它當燈飾進行夜景測試.
不過旁邊排氣口其實有點高, ixra站在上面的話背景燈光會聚在畫面下半, 不太好看.
最後只能直接在地上把走道拿來當背景, 晚上人流較少較易處理.

今次外拍我嘗試改用針金取代立架的馬鞍部份. 但是相對的支撐部的形狀變得有點難控制, 加上ixra股關節定力不太好, 很危險.
這招看來不太能實用化, 除非找到更好的方法把鋁線造型固定. 不過相比一大個馬鞍入鏡, 只有一條鋁線確實比較好後製.
但我最終目標是在地上取景時讓她們不用站在地台上. 看來還是要找方法入手日本dealer製的天線式立架...

說回來這次夜拍發現要handheld大概最大阻礙不是準焦而是單手拿機導致手震這點.
在家中拍因為通常燈不用離自己太遠, 手臂不用伸直, 因此可順勢稍微支撐相機.
但外拍時拉遠了距離的時候就不能用這招了, 於是要想方法把燈連接著相機. 總不能另帶燈架...

另外我留意到補光燈的對焦用光度要比拍攝用光度要強些. 所以要不斷調整光度...挺麻煩的. 結果還是有腳架較好嗎...


GOSSIP
1. 看起來像是集體杯葛之類的. 嘛畢竟大會上一次才搞出那種奇葩安排, 也難怪.
2. 入手的是nine9的男裝連帽外套. 外套女裝太短而且只有粉紅色, 不太好看.
3. 另有tree的內衣和吊帶襪. 才試穿一下腰部的橡筋縫線就斷開了...彈力已經不夠還要做那麼小圈是怎樣. 還好可以自己補.
4. 對我來說這天的外拍其實不止是例行行事, 更是有減壓放鬆作用的. 明天就要考車牌了.
5. 遲的原因就是今天要上教習所. 但巴士超慢才是重點.
裝備試玩
20171030 : South Hemisphere 20171115 : Lens test 1 20171116 : Lens test 2

今天來實際試玩一下S013A=30/1.4A和LED燈的組合, 同時幫這鏡調焦.
實際上燈和dock到手時間比鏡頭早了一個星期的關係, 在這次前我還有拿ixra來試燈.
ixra這張標題是"南半球". 我想是指甚麼應該好明顯...沒辦法這件就只是剛好這個長度.

簡單來說大概30-50cm距離的話25%出力已經可以用到ISO400 f8 1/50這種可handheld的設定.
這其實已很足夠了, 我都沒想過可以用ISO100 handheld去拍攝. 除非我真的用到f2或更大的光圈.
至於色溫, 在室內沒有其他光源的情況下用5200~5500K會比較對口味. 室外可能要用低一點了.


前文提到我因為覺得f2.8入光量不夠而買了S013A, 不過個人還有另一個想法: 不怕拿在手上沒到用, 只怕到用時沒在手邊.
不過比較起來最主要另我選S013A的原因還是焦距. 我也曾經用過定焦的50mm和40mm, 如果還是覺得太zoomin.
後來我把守備範圍設定成24~35mm的鏡頭, 但相信28或30mm會是我的首選.
因為最近多用了所見即所得式的構圖方法, 尤其是在即興或各種試拍的時候.
28~30mm乘上crop factor後較接近人眼視角, 相信會比較切合我這種拍照方式.

篩選過後剩下來的鏡頭的有幾支 : Sigma 24/1.4A(015),30/1.4A(013),35/1.4A(012), Canon 28/1.8, 35/2
但, 首先就篩掉了Canon兩支. 最主要是供應問題, 而且28是老鏡頭, 光學結構總覺得會落後.

然後再篩掉S015A和012A. 因為體積和重量問題. 當然質數絕對是這兩支比013好...尤其35/1.4網路上也是大好評.
最後剩下來只有013A了. 還好我沒想過要轉用fullframe.


開箱後最初我做的是用量尺做了個簡易測焦台, 然後根據dock給予的對焦距離數據, 立起腳架進行測焦.
但不太順利, 焦點飄移得很嚴重. 起初我以為這顆鏡頭是中了標, 還在想要不要拿回店家換.
只是我換用一些對比較強的位置對焦就沒有問題. 例如是物體邊緣之類的分明線條.
搞不好只是量尺的對比較為平坦以致測距不準.

於是我改用racing miku 2014的figure的眼睛和一些印刷品來簡易測焦和調焦.
後來我又直接對準irfa眼頭試試看, 發現調整過後這支在0.3~0.4m的測距基本是沒問題的.
但在接近0.6~1m前後只要是對irfa的眼頭接近80%機會飄焦. 但對眼尾卻沒問題, 只是明顯焦點移前了.

大概對於這鏡頭來說irfa的眼頭並不是"對比分明"的位置.
而距離在0.7m時對焦方格已覆蓋接近半隻眼晴, 其實眼角在這裡佔的比率也只是很少, 我想也是造成合焦困難的原因.
大概這時只要換對鼻尖或瞳孔就可以了, 說到底這只是我的對焦習慣的問題. 我都習慣對準眼頭或人中.


總之現時只能在房間裡測試感覺數據不夠充分, 還得大到室外日夜試. 可惜最近都不怎有空.
又話說回來18-300在接上dock更新firmware後, Lightroom能讀到鏡頭型號全名. 但013A卻是寫著30mm.
看來要找個方法自己修改EXIF. 我並不太懂鏡頭資訊寫入EXIF的過程就是...

irfa最近都是穿某件毛衣當部屋着, 但現在可能會改穿這件一陣子.
裝備新調


新調了三個東西: Sigma的30/1.4 Art, USB Dock和手機形的補光燈一個.

之前用來拍夜景時就有感f2.8進光量還是有點不足, 於是想到不如乾脆入手一支大光圈定焦鏡頭.
本來還打算買50/1.8 STM就算, 但是50mm在APSC上快有80mm, 感覺有點zoom過頭.
於是決定入手Sigma這支. 當然Sigma最近的表現令我有加分就是.

另一方面我有考慮這支鏡頭可能會超移焦所以事前已買了一個USBdock.
其實去年的關西遊回來後18-300好像有點移了焦, 不知是否和第一晚摔在地上那一下衝擊有關.
所以我也想用dock調一調看看.


以前買的6x6 LED補光燈雖然光量足夠, 但色溫只有一種, 而且光度控制很不安定.
早前看新品介紹看到這個和我的電話差不多大的LED燈, 還能調校光量和色溫, 最神奇的是金屬殼卻比較輕.
雖然價錢比USBdock還要貴, 高得超出預算, 但還是買了下來.

總之這下子還得連同30/1.4一起來試玩.
2017.01 東京行 Coda
今次旅程總括來說行程很順利, 一時之間也想不到要特別檢討些甚麼.
如果要說的話, 其實一開始覺得留給東京的時間不太夠(買物的意味), 到後來就覺得留在大洗的時間不夠.
實際我們在大洗的時間也就只有那一天半, 而且是砍掉了去日立海濱公園換來的. 不過要說到底是因為第一晚對漁港店鋪營業時間的誤算.
排程上我們又因為取消了個別予定而空出很多時間. 雖說旅行過程悠閒是好事, 但如果可以選擇我會想在大洗悠閒.
另外水戶市除了鄰接車站的兩個建築物外幾乎都沒到訪過. 有時間也想到市內去看看.

另一點是, 感覺撇除聖地巡禮這點的話, 刻意留宿在肴屋的意義不大.
尤其我們都早出晚歸, 房間自然沒機會慢慢享受, 民宿的氣圍本來也不適合我們的活動模式.
晚上一回到旅館看到的是家主的小孩們在玩耍, 感覺也有點不習慣的說.

東京其實有些博物館之類的我想去但今次完全忘記了這件事, 大概會在之後旅程補完吧. 反正東京停留的機會也不少...
不過真的實感到北海道夏天是有多舒服了. 這次全程都好熱...

真的, 夏天旅行還是北方比較舒服. 要不就乾脆去南半球...
2017.08 茨城・大洗行 Day.4-6
接下來行程還有兩天, 但是要說內容真的很悠閒, 實在沒有寫成完整記錄的需要.
於是我打算把接下來兩天加上回程那天中比較重要的事寫一下, 其他可能點列甚至略過去.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