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其說感想, 不如說檢討. 感覺這次真的在很多方面準備不足. 首先旅行日數和相應行程的安排感覺不太協調.
畢竟近年的旅行只有這次是短遊, 而且日數連前三次的一半都不到. 似乎以往旅行行程的思維無法用在這種三四天的短遊上.
我想如果以後真的再有短遊的機會, 那就有必要把第一天的行程遇得更加輕鬆, 而且要想辦法另自己進入旅行mood.
其實精神狀態大概是最影響自己進入各種mood的因素. 雖說我傾向乘紅眼航班, 但其實機上我睡得不會太好.
在拍照方面這次越看越感到遺憾. 最明顯是在晴海我沒有臨機改變主意試著讓ixra在乾涸的水池上取景, 而選擇去了淺草.
這令我反思其實自己究竟是為了跟著既定路線走完成行程而作出記錄, 還是為了拍照才擬定行程路線.
或許今後每次出遊都要反覆思考這問題, 避免自己再下意識重複這一次的失誤.
不過說起晴海的事, 我還想起其實有可能即使有留下拍ixra也未必成功.
經過這次三天拍夜景我可以好肯定現有的腳架不能應付我的需要了...還有娃架也是.
現在這腳最低高度也有40cm, 算到快門的高度大概是43cm左右. 我在台場好不容易才能以不穩定的方法把腳架高度降低.
但那是因為地下是沙子的關係, 如果是硬地可用不了這招. 所以在橫濱我被迫放棄了幾個取景點.
當然放棄往川崎和我的腳架沒有甚麼關係. 回想起來除了第一次的室蘭計劃外, 其實另兩次的工場夜景行都是以一個順道去去的心態來規劃.
於是就這樣得出"(堺市)腳痛不去" "(川崎)太晚不去"的結果. 可能因為我一直都有"工場拍攝點都是有車才方便的地方"這樣的事前認識.
說真的這在很多個工場地區的確是事實. 相對來說川崎已經是交通最容易的一區吧, 只是九時才起行過去也實在太晚.
大概只能在計劃行程時把工場和彩虹橋之類視為同等的存在, 讓這些地方佔用同樣的時段, 否則不能從根本解決現狀.
另外有一個不算很大的問題, 就是背包並不能完全放進underseat空間. 那邊原來只有約45cm闊...而背包大概50cm高.
以後要多注意...尤其選airline的時候. 據說有些airline要求隨身背包要完全塞得進underseat.
最後是今後要處理的課題.
第一是裝備的進一步輕量化. 其實我正考慮放棄7D改用較輕盈的機身. 或許是80D之類的吧.
一直以來我都執着於CF卡這點之上, 但看來再不放棄的話我就只能反過來朝重型機的方向去了.
但要不要轉用無反暫時還沒有定案, 畢竟比起看著LCD我更喜歡看angle finder. 7D的live view我從未用過.
鏡頭方面...由於沒有代替品, 所以根本沒有考慮空間. TAMRON鏡不是我的菜.
然後要放更多時間研究腳架. 看來今後還是會有很多帶出去的機會.
不過旅行上的課題最重要的我想應該是怎樣調整自己的心情和加快進入狀態. 不過mood這種東西還真不是說有就有...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