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去了行山.
雖然偶爾會到郊外拍照, 但真的為了本格行山而到郊外, 近年來今天算第一次.
不計算登別的話上一次已是最少三四年前的事. 好吧登別地獄谷那次其實只是上下坡比較多的健行而已.
"行山"一詞在英語有分hiking和trekking, 但香港的行山路線通常是兩種活動同時發生的, 就不管那麼多了.
太久沒行所以選擇了比較簡單的路線. 由流水響水塘開始經桔仔山坳到鶴藪水塘完結.
裝備方面是兩部相機+兩支旅行鏡+單腳. 那支單腳必要時可當行山杖用, 但不大需要.
吃過午飯後開始搭公車到流水響水塘附近起步. 在公車站看到另一條線路很多人排隊, 查一查地名, 原來那邊有蘆葦觀賞點.

多年前也曾來過流水響, 對這裡最大的印象就是遠處一塊能走到水邊的草地.
這水塘一帶環境很清幽, 山中雖然悶熱, 但到了水邊則涼風陣陣.
走在水塘附近感覺很舒服, 於是在這裡漫遊了一陣子, 舉起相機拍了不少.
兩支鏡頭各有它們用的CPL濾鏡, 但只有IR有在用.
最近對於IR-590下的天空及雲對比不夠強感到有點不足, 在想利用濾鏡是否能overcome問題.
這次實際試試套上CPL, 似乎多少有點效果. 拍出來的天空會比較紅, 但無法確認對雲有沒效果.
沿山徑到達桔仔山坳的路並不難走, 很輕鬆. 到這裡總算有地圖牌.
水塘周圍一張地圖也沒有, 如果手機連不到網路會很麻煩. 還是事先準備紙地圖或offline路線圖比較好.
到九龍坑山山麓的路是大上坡路, 雖然吃力, 但總算應付到.
我們到了下一個分支點, 目的地是鶴藪水塘, 可是這只有標著往流水響和往九龍坑山的石.
路有三條, 其中一條是死胡同. 於是我們挑了往九龍坑山的路繼續走.
路仍然是一直上坡, 起初我以為只是翻過高點就會開始下坡, 但後來我們來到了一個高點, 在信號塔的底下.
這裡又有兩條分支, 其中一條是往沙螺洞, 看到這個開始感到不對勁, 於是往另一邊走, 到了一個很開揚的地方.
自己所住的市鎮盡收眼底. 來到這裡就醒悟到一件事, 我們走了反方向orz

不過錯有錯著, 這裡的景色很遼闊, 如果有支11mm鏡頭或許可以拍下全景了.
而且今天的能見度算比較高, 上山途中連遠在九龍的ICC都能看到, 甚至隱約看到澳門一帶的天際線.
景觀遼闊, 但同時也再一次讓人意識到這片土地是多狹小.
這位置標高約440m, 自己也沒想過會爬到這個高度. 本來路線裡就沒想過要爬這麼高, 也不認為自己肺活量能應付.
所以這次走錯路不單不感到浪費體力, 還有莫名的滿足感.
從這裡再走下去的話再一兩小時大概就能回到家附近, 但我們選擇走回頭.
上山用了半小時, 下山只用了十餘分鐘. 回到剛才的分支這次我們走往流水響的那邊.
即使去不到鶴藪水塘也能回到流水響繼續拍照, 但這次我們總算沒走錯路.
這條只寫往流水響的路到中途會再分支成往流水響和往鶴藪. 指示真模糊...


到達鶴藪水塘前有一大段路是往下的石階, 比上斜還要難走.
來到這邊時太陽已西斜了不少. 林道中沒有陽光照到, 因此不算很熱.
下了百多級石階總算到了近水邊的地方, 這邊景觀比流水響遜色, 但也很清幽.
陽光照在遠處的山丘上, 但有水的地方都沒照到陽光, 不論在可見光還是紅外線都形成很大對比.
因為觀景角度不多, 在這邊乘涼一會後就決定沿路離開. 等車時再拍了兩張日落...人多車少, 等車等了好久.
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