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內拍


兩位小姐回來後都沒拍過合照, 所以拍一拍.

本來走向應該是百合系加一點健康エロス, 結果變得好露骨...
應該是由頭到尾穿睡衣拍的照, 在開拍時才發現ixra的睡衣的頸帶爛掉, 一下子變了半裸.

結果兩姐妹都是半裸狀態拍下去. 已經儘量能不露的地方就不露了...
但是又要不拍眼晴又要拍到兩個刻印還真的頗有難度. 回想起來為何不直接給內衣她們穿呢...
日記這邊只po最後一張, 其他會慢慢放flickr.


今次嘗試使用帶到北海道旅行用的兩件小玩意. 一是18-300, 二是淘寶挖來的LED補光燈.
因為今次有用閃燈, 倒不用太擔心雜訊問題, 但因為要擷取LED的光所以開到ISO500.

雖然這玩意只有6x6個LED, 但光度很足, 而且可調強度, 只差沒有光色調節.
100元不用的玩意就不要求那麼多了, 輕便又夠光這點已經很滿足.

但是這東西熱量可不是說笑, 連電池都會變很熱. 應該不是電池問題...電池只是普通AA電.
這次拍攝我發覺我應該多買一些這類的LED照明, 方便營造氣氛效果.
我還有一堆IKEA的裝飾照明LED, 但電線翹得很厲害...而且是暖光.


話說不知為何每次在家拍照都會變成エロ/性感走向...可能因為在家沒甚麼能用的佈景吧.
而且說到在家裡就是日常, 而她們的日常基本上就是睡衣內衣和全裸...
PR
素材試拍


因為想要一些弄合成效果的素材照, 所以趁陽光猛烈的日子一大早爬起床拍照.
大早的話會有比較多陽光照進房間裡來. 結果起得比自己的鬧鐘還要早...

我需要的是一些能看到整個背部或谷間的照, 要亮背景+暗主體. 不過大概都會交給後製.
但突發也想看看兩位小姐的睡衣的透光能力所以先讓irfa穿著睡衣拍幾張.

然而今天雲量比想像中多. 拍到半途開始有雲蓋到陽光. 持續好一陣子都是拍一下等一會的情況.
見反正也是乾等於是拿起350D亂拍了. 嘛我也有想過素材以IR為基軸.

但拍了一下irfa就發現IR下的irfa變得很淡. 整個都是白色, 連口紅也變得幾乎看不見. 似乎ixra比較適合IR拍攝.




雲已經蓋著太陽好一陣子, 心想太陽可能要過一段時間才再出現, 正打算停機時, 太陽又跑出來了.
連忙讓irfa回去就位. 不過這時的拍的我也不知道自己是在拍素材照還是別的.
總之弄成黑白感覺不錯, 就這樣丟出來了.

這邊拍到三個shot. 拍到背面的素材有兩張了, 但拍到前面的只有一張...還差一張.
話說今天的照不同時段都微妙地風格不同.

拍的時候發現irfa乳首的光澤微妙地有點變化, 完來尖端部份被磨到啞色了.
應該是前幾天試浴衣的副作用...看來X-22/XF-86用原液上色就是塗膜強度不足orz
有時也會想乳首造型弄成那麼激凸是有甚麼用意, 微微的起伏不是已經足夠表現了嗎...

又話說那件浴衣還剛好穿得下, 還以為長高了那麼多會不太合身.
不過看來身頃造得太闊. 下一件要再改一下紙型.

怎樣也好等下一次再有陽光可能要再拍多些素材用照.




在觀察天空變化時看到外面還是陽光普照, 因此隨手拍了一張.
新玩具新solution


我家第一支鏡頭是sigma的第一代18-125, 當時和350D一起入手.
過了十年到現在18-125仍然在現役當中, 除了外觀殘舊一點外性能良好.
而且最近發現18-125和IR的相性意外地不錯. 所以多會接在350D上.

最近拍娃都在用7Dkit鏡的15-85 IS. 去年北海道行我也是用這支和40/2.8當主力.
但稍嫌望遠端不夠用, 而且我相信今年只有85的話一定不夠用.
另一方面18-125因為是第一代沒有防震, 未必應付到我的夜拍需求.

因此今年想著集中把攝影裝備簡化來達到輕量化. 我需要的是一支比較全面的旅行鏡.
然後這個年頭好像根本沒有tele端200以下的旅行鏡...

起初我看到的是sigma翻新product line後的 18-200C. 翻了一下文才知道原來有支更新的18-300C.
另一邊Tamron也有支16-300. 但Tamron不太是我的菜...色調和操作方面.
雖說16比18要wide一點, 但怎樣也比不上15吧. 而且16和18其實不差很多.

不過這樣子我也想了兩個月才決定. 其實有一部份原因是好像沒多少店家有在賣Tamron.

初拿上手的感覺是這玩意比想像中輕. 而且比15-85輕不少. 變焦環好緊, 可能是我的18-125年紀大變鬆弛了.
操作方面大概就是加長版的18-125的感覺, 沒甚麼變動. 所以沒甚麼不適應的地方.
之後也會拿出外再把玩一下, 但先把旅行的東西都搞定再說.


回到家看一看庫存才發現我有的UV鏡存貨是77mm的...原來我去年只買了72mm的CPL沒買UV.
Emergency


我家現任小電歷經四年, 內接的hard disk數量沒試過多於三個, 而長期運轉的只有兩個.
一個是組機時一併入手的500G日立, 另一個data用的是1T日立. 由組機至今都是這兩個.
還有一個前任系統碟500G死雞, 接上現任小電半年就掛了. 總壽命三年左右.

1T碟其實前任小電已經在用, 2010年1月買的,. 總使用時數達22k hours, 算是不錯吧.
而最近我也覺得空間有點不夠用, 也想加碟, 讓這隻退下來只負責BT.


事件發生在前天替irfa拍完照後, 正在PC上看照片時. Win7突然爆出一句偵測到硬碟錯誤.
正在找方法要怎麼看數據時我發現有個陳封很久的舊版Crystal, 就開來看看.
發現1T的01, 05和C4的raw值跳了. 是C4而不是C5. C5暫時還沒跳.

不過05一口氣就跳到20個, 這已經不算樂觀. 1T資料很多因此有點焦急, 連忙跑出去買HDD.
日立現時被分成了兩邊, 一邊被WD收掉變成子公司HGST, 另一邊是Toshiba.
但個人有感自己和日立硬碟相性比較好, 所以還是會先看這兩家.

HGST主要推企業級產品, 售價當然比Toshiba貴上一截. 但據說Toshiba接手的是日立的大陸廠房所以有點擔心.
而死雞依然黑名單, WD branding好煩一向不考慮. 這次只剩HGST的企業級或NAS硬碟可選了.

NAS硬碟就是專門設計給NAS機器用的硬碟.
很多網上的測試文都說一般desktop用HDD不太適合高用量的NAS, 大概因此有這種東西吧.
實際上也沒看到有人寫文說把NAS硬碟塞進desktop當data碟用會怎樣怎樣.
結果就入手了一個3TB的NAS硬碟. 價錢大概是Toshiba 3T和HGST企業級3T的平均數.

回到家沒有先裝碟, 而是先爬一下文看看安裝這種HDD有沒有特別要注意的東西.
順手看一下1T的SMART讀數. 05好像變多了.

總之在搜尋不到甚麼情報的狀態下裝進去試試. 然後重開機時又到顯卡掛掉. 最近常有這種事.
不管了先用onboard的intel GPU應急. 其實不清楚有問題的是顯卡還是底板. 最近接USB偶爾會藍畫面.

進了window後看起來一切正常. win7成功確認新的3T. 先把它轉成GPT規格, 然後斬成兩份.
一份約1T另一份約1.8T. 想想看其實沒特別需要用GPT…

Format用了我一整個晚上. 因為手多按了兩個drive同時full format, 變得好慢orz
昨早起來看到format完成, 然後05又增加. 重點是C5跳到1.

開始backup. 還好重要的東西能正常取出. 這邊的做法是data複製一份到新HDD, 舊的留到它死為止.
相片全都正常取出後, 開始backup保留下來的ACG物. 從這裡開始出現讀取錯誤. 多數是些file size較大的單個檔案.
最後有部份新舊番和東方的eac拿不走. chkdsk後再試試...

之後把drive letter替換後系統大致可以照舊繼續運行. backup期間有看到C5數值下降過. 但也就一次.
另把發現問題時, backup前和backup後的smart狀態各截了張圖.


說回HDD狀態突然變差的原因我想大概是最近BT過了火. 因為久不久就同時跑三四個檔還要速度全開.
總之現在有新data碟了但還是要繼續觀察. 畢竟算是半間新公司, 產品品質有待觀察.
1T先不會動, 只拿來低速BT.

有機會的話可能找個HDD regen之類的玩意試試修復...但也不會有持久效果就是.
目覚めの時②
~それはまだ来ない夏の薫り~



「いい香りがするー」


「お帰りイルファ」




「おはよう、そしてただいま。父さん」


想不到去年在彩香之里和四季彩之丘買的薰衣草乾花到現在還有香味.
可能因為我平時都用封條袋保存沒有擺在空氣流通的地方. 這次拿了點掉落的花蕾放在桌面.

其實這是下一輯照的構想試驗. 就很多花圍著irfa的樣子. 以前也有試過類似的構成.
但薰衣草乾花以及假花的量明顯地嚴重不足所以暫時不拍那麼多了.

說回irfa, 這次最大的新嘗試應該是"不是紫色的指甲油". 用的是淡綠色, 也有想過用aquablue之類的.
而妝容也是我很少用的藍色. 上次也有, 但這次因為光油混了珠光粉的關係變得很顯色.
這個藍色原本在頭蓋試色時是比較深而帶灰的藍. 到實際上妝卻變成很鮮的粉藍色.
然後上gloss後又變回比較像我原本想要的藍色, 只是沒那麼深色. 真奇怪.

下眼影還是紫色. 其實我有個堅持是她們身上一定要有紫色的部份.
ml1下眼框我改用棕色色鉛筆畫, 但效果不佳. 因為下睫毛的骨仍然是黑的.
這次發現在粉彩中加珠光粉雖然會提高粉彩黏度但對顏料附著力沒甚麼提升.


現在兩位小姐都醒來了, 所以簡單地整理了一下她們的房間, 然後發現那沙發好髒還好像發了霉orz
總之先用crobi的大枕頭當地鋪, 讓她們躺一下. 開始研究她們的房間要怎麼設計.

啊也差不多要著手研究旅行行程了...




「夏、楽しみだね」
網站翻新2015 : 1. 現狀整理
去年的這個時期說到網站要翻新一下, 事隔一年水面上甚麼動靜都沒有.
水底下則和旅記更新以及irfa換身的事並列進行, 實際進度其實好慢. 但也不是甚麼都沒做過.

去年為了放置旅行的相片我全面恢復flickr頁面的更新. 此後連娃照及普通照也都用flickr來放.
但在這裡就顯生了一個問題 : 娃照都用flickr來公開那不就和個人網站的用途重疊?

確實是這樣. 起初我的取向是把網站內的照再篩選一部份才放上flickr.
後來開始出現一些網站不會放但卻想放上flickr的照, 令事情變得混亂. 再加上日記的照就更亂.

網站的照其實我都嘗試加入關連和序列性, 因此就算有一兩張照拍得不好我還是會硬塞進去.
日記的照也是從相對比較難和其他照串連在一起的眾多照片中挑選出來的.
不過如果要從網站的照再篩選才放到flickr的話, 這個串連性質就減弱甚至失去了.

而且近年我自己也有意無意把這要素淡化. 以前一定有的"一輯相片的標題"現在也都沒了.
如果沒有了這個串連性, 其實也沒有必要特地把幾張相片歸納成一輯用一個固定網頁放置.

結果自去年五月ixra換身後拍的那輯照開始, 我都只放在flickr了. 變相令網站進一步停頓.


首先整理一下.
"Liberi Mei" 這個網站主題是我家兩隻人偶, 裡面有的是我對她們的定義(=設定)和她們的相片.
簡言之是一個很常見的古代個人興趣網站. 這個年頭這種東西已經絕跡了.

如果把相片去掉就只剩下設定的敘述云云. 另外比較不顯眼或次要的還有link區, 網站簡介, 主頁圖等等.
都是些古代個人網站裡面常有的元素. 但我希望的是把這個網站"現代化".


回想起來當時設計網站的v4版面時我有去找尋同類型的網站作參考, 但找不著.
這次再找當然也是沒有結果. 個人興趣網站早在Web2.0時代就沒落, 現在已經絕跡.

當然並不是說"已經不會有人再為自己的興趣製作網頁". 只是現今"架網頁"的形式已經改變.
若有人需要這麼做大可架個blog, 或乾脆使用facebook instagram flickr等的服務.
現在要動手DIY的話大抵目的都在推銷某種東西, 例如個人作品集, 或商品專頁.

實在找不到同類型的網站之下我改從個人作品集網頁裡找inspirations. 也是和上次改版一樣...
但看著看著就覺得現在的網站大抵都同一個格式. 單說首頁的情況:

無非是左上有個logo, 右邊或下一行的置中位置有個main navigation.
然後是一張用掉整個viewport寬度的相片. 而且很多時也會有一段文字overlay在相片上面.
再來下一行就是一些facebook like或地址電話twitter等的資訊. 至此構成一頁.

整體感覺上網站的layout的美觀要素被壓抑至最低限, 網站本身變成一個純粹的資訊載體.
搞不好我在上次改版時已發覺這件事, 這次只是重新體認. 其實以上元素都有設計理論支持就是.

似乎這就是現今的web trend. 但我本來只想現代化而沒想要緊貼潮流.
在這想法驅使下我有點傾向避開這種公式化設計. 但總是找不到一些anti-grid的範例.
同時我的需求大概比較難擺脫這公式. 因為我有主頁圖.


其實現在我根本沒有很具體的設計概念就是...沒有visuals, 也沒有structure.
還是得先定好大概有那些內容會留下再說.

點算一下網站內有的元素, 大概最先會砍掉的就是link區. 本來就不多連結, 加上已經死亡或停止的佔多數.
其次是更新記錄. 這東西只是用來告訴人”網站還有在動啊"的告示板. 然而日記的更新記事就代替這機能了.
比較詳細的例如"哪項內容需要刪改"之類的暫時還沒有個譜. 但是其實我也有想過要把比較古舊的東西去掉.

說到底也就是究竟應否持續在網站內放新相片, 以及舊相片的處理而已.
nox aeterna雙子先後在9年目和10年目換身換頭, 對於她們的存在歷史而言是個milestone.
從這裡引申, 我該怎麼在這個milestone以前那大量而未經整理的過去資訊?

這可能是我徹底執行翻新前有必要得到答案的問題.
Cities:Skylines


三月開賣拖到現在終於入手. 剛好發售時間和女兒回家的時期重疊.
基於女兒再醒為最優先事項故乾脆暫不出手, 直到今天steampoint也湊夠就動手.
話說這款只有deluxe版有實體發售的做法真奇怪...雖然steam也不算特別麻煩.

Cities:Skylines(CSL) 在最初發表時就衝著SimCity2013三大弊病而來 : 強制網路連線, 超小型地圖, mod公式非支援.
當然說到地圖其實想深一層20x20km只比SC4標準的4x4 region大一點. 不過如果是單個城市20x20km又是另外一回事.
不過單是從初出就公式支援mod這點已令很多玩家期待起來了. 我也是其中一個.

遲了近兩個月才來寫這記事其實也沒甚麼情報需要說了.
但這兩個月來最令我驚訝的是mod社群的行動力真的好大...已經有這麼多mod和追加建築物了.

說回遊戲. 我本來以為我家已經快四年的小電未必能跑得順, 但結果也不是這樣.
至少現時fps還算不錯, 能暢順玩. 跑minecraft的shader比這的tiltshift全開還要頓. 可能因為城市規模還不算大吧.

但個人嫌vanilla的anti-aliasing做得不太好, 因此關掉了tiltshift濾鏡.
當然截圖時還是有開. 之後再用photoshop加碼.

慢慢玩了幾個小時現在大概是六千人口左右, 開了三個區塊.
剛開始只是為了熟習而隨便挑了預載的Westvalley地圖. 遲點會拿基底現實的地圖來用吧...

real 3D和SC4的偽3D在操作上其實大同小異, 這邊不提了.
感覺上CSL很擺重力度在交通上, 我想大概是受到前身的Cities in Motion 1&2影響.
但交通工具種類卻好像沒有CIM2那麼豐富...最令我奇怪的是馬路的下位就是泥路...沒有小街道這個概念.
但交通線路這個玩法挺有趣的. 以前SC4就很想這樣玩.


現時遊戲整體給我的感覺就是"比SC2013更像SC的正統續篇". 是個挺正面但又對CSL不太公平的評價.
不過很多方面都和SC系列很像就是...我也想不出有哪裡不像.

只是玩了不久也有些地方覺得有點不足.
第一是zone grid劃位全自動連半點手動微調的空間都沒有.
在一些彎曲道路的交叉點經常有些L型或1X2的零碎zone, 其實應該可以合併起來, 但就是沒辦法調整.
第二是沒有地形微調, 對整地厨不太體貼. 不過這好像有mod可以overcome.
第三是highway的option太小. 可能是我習慣了RHW的關係...

總括來說個人是覺得這款可以玩好一陣子. 但長遠就得看這款的後續發展了.
看看某大手社群到現在還一堆SC4的記事...看來這款要滿足SC4mod玩家的需求還要一段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