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者ブログ
2025
07
[PR]
×

[PR]上記の広告は3ヶ月以上新規記事投稿のないブログに表示されています。新しい記事を書く事で広告が消えます。

イルファお目覚め


七月頭時把irfa拆散重新做一次身體上色和coating, 可是因為要學車和七月末開始接連不斷的雨天, 進度一直很緩慢.
前幾天總算短暫地有陽光, 而且剛好濕度較低, 很適合噴coating, 於是花了一整天把上色和coating等步驟一口氣完成.
昨晚總算把irfa身體接回去並喚醒.

話說回來這次工法上沒有甚麼變化, 只是稍微更換了指甲光油和乳首上的消光塗料.
這次採用的是Mr.Hobby的Acrysion系列. Acrysion系列是該公司幾年前才推出的所謂新型水性塗料.
說是水性, 但硬度聲稱比得上油性的racker系塗料. 而且只要還沒乾就可用水抹掉, 也可用水稀釋.

...從說明看起來這玩意性質和平時用的美術acrylic塗料像到不行.
其實看它的專用稀釋劑顏色和黏性也行像以前用的liquitex的medium, 相信是差不多的東西.
剛好家中的medium都不知飛到哪了, 就買來試試.

第一次用這東西其實是在關西旅前, 我替ixra重上指甲光油. 反覆塗了約7~10個塗層, 硬度非常理想.
不知何時開始一直在用的田宮X-22變得很軟, 穿個絲襪脫下來後指甲上驚現布網紋, 於是在想有沒有更硬的光油.
而這個Acrysion的硬度超過我的估計. 或許是我塗了太多層...

我唯一對Acrysion的gloss不滿的地方是它發亮起來像塑膠袋, 沒有像X-22那樣比較偏向水晶膠甚至玻璃的feel.
但是考慮到硬度, 多少要妥協一下. 倒是消光油的效果比田宮X-86要出色. 筆塗的邊緣非常不起眼, 但消光效果卻很足.

說回來因為有點趕工於是各工序的效果控制都不做得太好, 尤其是後期上粉彩和噴coating.
乳首顏色方面我換了配方, 頭蓋試色時比上次irfa用的配方要淺色一點, 但實際上色卻變得很深.
我猜因為前後上色共刷了兩次. 換句話說我該再弄一個更多淺色成份的配方.

關於乳首還有一點, 我把乳首形狀稍微磨平滑了. 因為穿衣也實在太激凸, 而多數娃衣也無法戴bra, 唯有從形狀著手.
反正我會替乳首着色, 形狀比較平伏一點也沒問題. 磨平一點也令粉彩和coating較易付着.
只是不止乳首, 這次身體陰影普遍比前一次上得濃色. 可能因為coating噴太厚粉彩變得難吹走.

說起來, 這次我在刻印上塗了一層Acrysion消光. 沒有甚麼特別意途就是, 但塗了後黑得比較好看.



照是今天拿新買的工人褲給irfa穿看看時拍的. 這套搞不好是SDsize...

俺:てかなんでオーバーオールだけ?
い:暑いもん。きらい?
俺:いやむしろその方がいい
い:だよねとうさんだもんね。うん。
俺:なんじゃそれ…
PR
雙重曝光效果試作四號


關西旅的娃照還有一部份沒著過手, 但先拿其中的櫻花照出來製作雙重曝光效果.
花和ixra的素材照都挑了很久, 總是覺得有哪裡不對勁. 尤其櫻花的照本來就沒有想過要拿來當素材.
最後挑了一串在万博紀念公園拍的. 從花開狀態來看, 最後一兩天拍的櫻花會比較好.

而ixra的照預定要用正面, 但正面拍完硬是覺得差了點甚麼, 於是換張側一點的.
雙手不遮住咀唇免得看起來像飯後正在用牙籤那樣. 這張感覺比較到位, 但犠牲了身體的立體感(乳的意味)...

這張最難搞的不是重疊, 而是後面的櫻花. 超過一半製作時間都花在masking.
靠直覺判斷哪裡是花瓣邊緣也是個超累人的步驟. 但效果還不錯所以算了.

做到一半突然發現很多雙重曝光效果作品都依著一個規則, 就是主體的輪廓線會以下層layer為主, 上層layer則被框在裡面.
從攝影原理來說只有下層layer背景是白色時才做得出來, 當然photoshop的話clip下去就成了.
或許是以儘量保持多重曝光攝影的要素為規則於是有了這個現象, 但我的場合從一開始就想著要讓櫻花飛出去ixra輪廓外面.
所以沒有這個考量了. 而且在櫻花的下面再弄了一個水彩筆刷讓畫面看起來多一點花.



話說回來近來其實比較流行潑墨或主體飛散成碎片的效果. 但這類效果個人覺得會挑素材種類.
像這次ixra的姿勢這麼靜態並不適合. 我本身也不太懂處理"動態"就是...
都市開發日記 之 地形試作


很久沒SimCity4. 最近從minecraft那邊抽身出來, 打算回去玩Cities:Skylines, 但不知為何卻開起SimCity4玩.

但是以前一直持續的MundusUnus因為兩度的CAM重置令發展上到達了瓶頸, 我打算直接砍掉重練.
於是弄一個全新的region. 這樣就沒有需求平衡崩潰的問題了.

起初我只打算隨便抓塊現成地圖來用, 於是在FF8世界地圖和北海道中選了北海道. 因為地夠多.
但是不知地圖作者是怎樣縮尺, 山脈都變成了小起伏. 變成了一塊有北海道形狀的大平地.
於是突然想到不如乾脆用這塊地圖作基底再自己弄一塊地圖出來.

以上其實是去年底的事. 這個星期我把這塊地圖其中一個試作版拿來開發, 但發覺原本應該是札幌的地方嚴重不夠地用.
那是因為製作過程令那塊地圖近海岸地區嚴重水沒. 大部份在基底現實是市街地的部份都變成水底了.
其實感覺對現地人挺不敬的, 只是當時也沒想到可用World Machine自己由零開始製作地圖.


World Machine是個專門製作3D地形的軟件, 能輸出8bit/16bit height map, 所以SC4能應用.
最初我是打算用於minecraft的城市project, 但那邊決定用預設型世界, 相信無用武之地. 或許C:SL也能用.
我用的basic edition有輸出圖檔尺寸的限制, 但據說可以後天拼圖代替. 總之先試試.

它的獨特之處是把例如Perlin Noise生成, 或風化效果等每個process當成一個元件, 再自行串聯成網絡, 最後建構地形的UI系統.
不過這個範疇對於我來說很新, 還搞不太懂. 做了兩個簡單的島作試驗, 都是邊看youtube教學邊自己摸索弄的.

但感覺挺有趣就是. 尤其第二個島感覺開始有點抓到其運作原理.
這島印象是來自利尻島, 但南北各有一座山. 東面有平原, 西面原本也有一小塊平地, 但在SC4M壓縮輸出時消失了...

在WM要輸出成八塊才能完整輸出, 但總算成功回避basic版的限制.
只是每塊中間會有明顯接縫, 大概是Perlin Noise的先天限制. 要另外用PhotoShop修一下.
我原本打算只做 2x4個大map, 但輸入地形長闊時忘了WM一個方格等於2x2大map這件事.
於是整個島面積大了整整三倍, 變成4x8. 那就放進SC4輸出region全體圖看看.
剛好我轉用了HD格式Terrain MOD, 感覺不錯.


這些島我造出來是想用PhotoShop拼到現有的地圖裡, 目的是要令它看起來不再像北海道.
但想一想其實可以直接用WM造一張...只是我還未掌握塑造島形的方法. 而且16x16要export 64塊...
喇叭 & foobar 新調


大約兩個月前的某天在看主機板等硬件的價錢時, 順手抱了一組喇叭回家.
家中那對平價玩意幾年前已開始間歇性半邊沉默, 最近甚至難以回復, 有點算是忍不下去吧.

我其實對音質不會有很高要求, 比起純粹聽音色, 其實我比較在意音律編曲歌詞等等.
因為桌面空間很小, 想買對比較小巧的, 另外其實我不想要獨立低音組.

然而那些聽起感覺也真的太平坦. 巡迴了幾次, 我發覺如果真的要比較好的音質只能選有獨立底音組的,
或者喇叭本體體積較大的型號. 但是我的前提是桌面空間只有那丁點, 這是除了換回小尺寸螢幕外無法解決的問題.
考慮到要優先考量桌面空間, 於是我選擇抱了一套有獨立底音的回家. 還好最近丟了一點桌底雜物.

回家試喇叭能做的也不多, 看看マクロスΔ(me Frejya派), 玩玩SC4(bgm), 還有就是開開foobar播歌.
最近少了打開foobar, 應該說近半年都沒開過foobar. 才剛按下play按鈕就突然有種念頭要改一下版面.
既然要改, 順便更新foobar到最新的1.3.10版.

幾年前這個config遺留了AlbumArt顯示的問題, 打算等到出現能代替graphical browser的plugin才再繼續修改下去.
看一看原來早一陣子才有人弄出應用WSH panel mod的代案. 但是它提供的樣式不太合我需求, 於是我打算自己改.
但因為那script用很古老的JScript編寫, 一時間懶得找教學, 也懶得看長篇大論只為把那些專輯名稱去掉.

結果還是以前那套plugin組合最安定. 而且GB和ELplaylist能連動這點也是WSH panel的script無法重現的.
還好這兩個plugin還能在最新版用...話說回來現在多數用家都直接DUI安定的嗎 囧

設計也沒想太多, 簡簡單單就可以. 只是新增了item properties面板, 還有把column的順序反過來.
這樣可以利用foobar的右邊框把media library等面板的scrollbar隱藏起來. Scollbars也是以前想不到解決法的問題.
其實本來是試著弄成2column式layout, 把EL和GB一上一下放置在同一column裡. 但playlist很窄不夠高又換回3column...
另外是改一下顏色和把AlbumArt 縮圖弄大一點.

AlbumArt面板還是老樣子, GB不支援foobar自己的AlbumArt Reader, 所以我明明有很多AlbumArt, 面板卻仍是一堆洞.
誰叫自己用的獨自命名規則. 但在修改的時候卻突然想到比較折衷的解決法. 其實只要把描畫函數重覆執行就好.
每個函數都使用不同的名稱規則作為圖源, 只要規則有寫對, 總有一個會中標. 執行兩三次應該夠覆蓋大部份常用命名了.


總之外觀config必須要弄的已弄得差不多, 之後要把0.9x版的media library和playlists轉移到新版去. 這步驟才是最難搞也最不想做的"整理"...orz
不過因為想順便清理一些太舊已經完全不聽的玩意, 不想弄也得去弄. 而且folder太多太亂...東方系都分了十幾個folder.
G-TAKI's Diary Quinque
Quinque 是拉丁文的 '5'. 因為算起上來忍者blog用的template中, 這個是第五個.

總之搞很久總算改到版面. 雖說是自己一邊製作一邊試用, 但一時間仍然有點不慣.
畢竟看記錄我製作第四版已經是2009年的事. 即是說第四版已經用了接近七年.
比我製作過的任何一個web layout都長壽.

所以這次從水面到水底都是翻起全部打掉重來. 例如改用全頁的2column式layout, 底下全部用HTML5+CSS3+JQJS重寫.
連後台的template製作階段也改為減少依賴忍者blog的modular機能.

我一直都沒有idea要怎麼弄layout, 直到我開始弄隱藏menu的按鈕後突然想到試試把按鈕弄成三角形.
接著又想到把這三角形延伸到右邊column去, 於是變成現在的樣子.

原構想中兩個column分別為右邊放置記事, 左邊放置其他所有東西.
只是後來試著把記事日期位移到左邊的範圍後就想到乾脆把它放到三角形上.
原來的menu也不是全隱藏式, 而是在左右column中間垂直排列的tab式menu.

從視覺上左邊是放了很多東西, 但因為要遷就CSS的z-index機制, 結果大部份東西實際都放在右邊.
實際真的在左邊只有日記title的圖片. 如果連這個也不放左邊, 那左column就變成純粹的裝飾element.

雖說從不太會跟webtrend或web standard之類, 但現在確實認同HTML本文越簡潔越好.
這次我就連各個元件的動態也儘量不依靠JS達成, 例如月別archive和分類的pulldown我是用純CSS弄的.
但始終有些有關操作的部份還是得靠JS來完成. 還有就是一些忍者blog欠奉而要用JS補足的小細節.
例如分頁和月曆的今天表記. 忍者blog分頁強制是前後各五頁, 我則用jq把它弄成最多前後各四頁.

說回來這次還有幾點細節的明顯變更. 首先照自己要求把管理畫面/新記事的按鈕移到右上角固定, 連scroll都不需要就能按到.
其次是返回首頁的連結也放到右上角去. 沒理由只有頁底有這連結. 還有把前一頁/下一頁重新界定.
看很多blog程式都是叫下一頁和上一頁的, 個人覺得從頁面flow來看沒問題. 但從時間軸來看, 最新的記事同時也是最後的記事.
所以我用JQ把"次/前のページ"改成"Older/Newer Endties". 但兩個按鈕的位置只是參考各種月曆UI中上一個月通常放在左邊的現象.

至於視覺設計方面除了標題外全都走簡約路線. 不過我即使簡約也不會簡到只有白底黑字...個人覺得太悶.
藍黃配色是看著測試階段時用的底圖再隨便配的. 那時的底圖是irfa的多重曝光試作品.
然後正式時換回青池的紅外線黑白照. 總覺得彩色底圖不對味於是選用紅外線照弄成dual tone.
標題圖是到最後才弄的部份. 因為其實一直沒想過標題要放哪裡...於是學一些wordpress template把header放在左column的中央.
設計也是看到一些仿vintage風徽章後自己試著弄一個...雖然有簡潔和elegant的感覺但vintage感比較薄...裝飾線條有點偏現代味.
上下的小字都是拉丁文, 意思是"with nox aeterna since 2004" 和 "nox aeterna i.e.". 不加進去感覺不夠味道...


雖然現在已把template設換成這個第五版, 但這template嚴格來說仍然是未完成狀態.
就連上傳再把它弄到現在這個基本能看的狀態也費了我一番功夫. 第一是上傳前沒測試, 切換後發覺外部字型和所有JQ都失效.
搞了一輪才發覺舊版lightbox+附屬library原來和JQ本體不相容, 因此暫時要棄掉lightbox.
字型方面我把該當部份的CSS描述移到HTML本文那邊, 這樣google fonts就正常了.
但我還有使用自己用online apps製作的icon font, 這個要把字型檔案改放dropbox才行.

所以接下來我至少還要把新版lightbox搞到手, 然後看看怎樣令新lightbox對應舊記事.
還有記事comment關連的東西根本還未開始弄. 連template裡也沒有相關記述. 但我仍然有考慮弄回去.

還有幾個小bug. 例如記事別頁面時的頁頂分頁. 似乎是忍者blog獨自構文的bug.
然後是右上的按鈕位置似乎也要用JS控制了. "今天"的表記要加入年月的條件式.


最後這版面我在製作時有分別測試chrome和firefox的支援程度, 總之最新版一定沒問題.
但IE看來不是11以上的話都會有缺憾. safari和opera應該正常的...我想.

話說還有一個點想改動. 那就日記標題. 以前我還平均一個月最少20篇記事, 那叫作日記還算正常.
但最近除了旅行的月份外都甚少過10篇...其實是否該改用一個比較貼切的描述? 隨便想到叫"Glog", 怪怪的...
外拍+event


今年突然爆出好多娃event, 搞得我很混亂. 回到家才確認這是Dollvie.
早幾次event我都試在離場後去外拍. 今年反過來, 去了外拍才去event.

這個調動完全是突發的, 雖說每次帶了她們出去總會想替她們拍照, 但今天ixra打扮的很清涼且很清純.
感覺如果在田邊道路或者是樹蔭之類綠色比較豐富的地方會是很好的景象. 尤其是這種真夏日中的午間, 太陽還沒開始西斜的時候.

其實應該一早出發去拍, 太陽沒那麼猛. 只是我直到睡醒梳洗好後才敲定外拍點.
能夠稱為田邊的地方基本上都在大老遠, 拍完搞不好沒時間跑event. 有草地+樹蔭又可自由進入的地方我認知中的並不多.
於是選了最方便的家附近的公園...



到達時已正午, 放假的外傭還沒開始聚集, 有不少空位可用. 這時陽光猛烈又沒雲根本是過酷的拍攝環境.
不論對我還是對ixra來說. ixra總是在樹蔭底下, 多少可減一點紫外線吸收量. 這邊應該會輕度灼傷...

今天能見度高得很, 我還特地挑靠海的草地, 只是前方還有步道和單車徑其實看不到多少海.
總之有藍色和綠色的對比就很夠了. ixra全身都白色.

草地的反射光用帶來的柔光板和保護墊阻隔, 減少AO的綠色. 還能加點反射.
其實我不傾向用柔光板濾掉從上面來的太陽光, 這樣就沒了樹影的效果, 雖說娃的比例看起來樹影不明顯.
反之我讓ixra帶寬邊帽和調整她的位置以遮掉臉上的陰影線. 最後再用反光板集中替臉補光.

拍了兩小時後有雲跑來, 於是收工. 汗量很大...感覺快虛脫, 要儘快補充仿止中暑.
總之整理一下後就出發去event會場. 比預定遲了有半小時...


今年這個event也是分兩天, 但入場費大幅提高了, 加上我昨天還要上教習所, 不方便來.
不過遲來了換來的是進場時攤已收了不少...而且在找的攤似乎只有擺第一天.

所以打個招呼閒聊一下就跑了. 很久沒試過待到開始清場了...

餘下的瑣碎事
1. 想不到久沒去逛竟然最大片的草地被整片翻起. 該不會以後都不准進入吧...那邊比較看到海的說.
2. 沒帶CalorieMate真是失敗中的失敗.
3. 這柔光板也太厚, 而且可以再小一點.
4. 去年的今天我也在拍女兒, 同一條裙同一頂帽, 不同的是穿的是irfa, 而拍攝地是富良野. 好吧我是利用這套衣裝來懷緬去年的時光.
5. 好想念北海道的蜜瓜和海膽和壽司和涼風和藍天和(ry
6. 總算買了那個stand...好輕.
7. 今年沒在場內拍到此一遊. 沒這個余裕.
8. 果然醬油冷烏冬不能少了白蘿蔔蓉. 這是今天唯一的正餐...
內拍


今次內拍是ネタ系.
早陣子曾經在宅宅間流行過一款貓內衣, 過了不久看到有娃用版本, 於是入手了兩套.
雖然是DD用但穿上還算合身, 只是感覺好像還不太夠力, 又再弄了兩條尾巴出來.

起初讓ixra穿白色版+白貓耳+白尾, 之後想到ixra是黑髮應該用黑尾+黑耳才對.
換裝後又到變成純白的irfa視覺效果不夠, 最後讓她們交換內衣. 這樣就對了.

尾巴的製法是把現成的兔毛繩捲在鋁線上, 用雙面膠紙黏上去. 毛量就看毛繩的質素. 黑毛毛量有點參差.
尾巴可動的話能玩的東西就多很多, 構圖的可能性也變多點. 不過貓尾很容易掉下來...這長度或許太重.



本來想等陽光最猛烈的日子才拍, 但也想早點開始替irfa esthe, 所以趁今天還算有點太陽就先拍.
反正實際效果不會差很多, 頂多把窗簾拉開一點. 這次補光的方法也是機頂+A4紙+兩塊反光板.
其實這套內衣最大看頭就是胸口的貓形洞, 但她們又不像軟胸dd可以夾出谷間, 於是沒怎特別在意要拍到胸口.

平常在窗邊拍逆光照時我都突地不裝遮光罩, 因為個人挺喜歡窗邊滲進來的眩光.
但這次因為後製提光提很大, 眩光也變得很強, 感覺強過頭. 究竟有沒有在拍攝時只把眩光稍微輕減的方法...